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爱国"
9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古代艺术品中三鱼争头图探析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3期 138-142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250011 
三鱼争头图从东汉章帝时期在画像石上出现以后,后代仍偶有所见;它在汉代画像石上或寓意祥瑞,或寓意富贵,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与道教联系在一起,还有三世争余、子孙繁昌等的寓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祠主受祭图”再检讨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7年 第2期 130-137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祠主受祭图”因其在汉代墓上祠堂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受到学人的高度关注,数十年来,关于它的图像意义的争论迄未间断。本文认为,只有从以下三点出发,才有可能比较正确地认识该图的意义:一是墓上祠堂的功能;二是以墓主为中心的图像布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汉时期道教参与丧葬活动的考古学证据
收藏 引用
《文史哲》2011年 第4期 86-91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东汉时期的早期道教对死亡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态度,以解除文、道符、升仙图像等方式积极参与了当时的丧葬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丧葬礼俗的内容,给人们一种新的心理安慰方式,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东汉时期道教与丧葬礼俗关系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代画像石榜题略论
收藏 引用
《考古》2005年 第5期 59-72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济南市250011 
汉代画像石上的榜题在全国发现较多,榜题内容涉及的面也较广,它能从一个侧向反映汉代人丧葬观念的变化;榜题内容表明在正史之外,还有关于历史人物故事的民间版本;同时,榜题可以为汉代画像石的分期断代提供标准。榜题中提到的职官既可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故事是如何生成的——以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例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 第9期 111-119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济南250011 
孝堂山石祠祠主可能是汉代曾经担任过诸侯王国的相或同等级别的二千石官员,但是,根据石祠内后人留下的题记可知,早期来到这里的人,都称它为"此堂"或"石堂",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名称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孝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2005年 第4期 31-37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济南250011 
从图像内容与榜题的考释、史料价值的发掘、艺术功能的阐释、考古类型学的引入等四个方面,总结50年来汉画像石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墓中的屏风
收藏 引用
《文物》2016年 第3期 51-60,1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目前汉墓中发现的屏风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生器"屏风,有漆木和玉两种质料,皆放在离尸体较近的地方,指涉死者过去的存在。其次是明器屏风,有漆木和石两种质料,其性质与所处位置有关。如果与象征座位的明器或生活用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考古的新进展
收藏 引用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5期 62-70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济南250011 
进入新世纪之后,山东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其中临沂洗砚池晋墓的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济南城市考古又有新进展。学者们对过去发表的考古资料和新发现的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晋南朝墓室建筑装饰略论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1994年 第1期 144-149页
作者:杨爱国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连绵,经济发展迟缓。与此同时,思想文化却空前活跃,东晋南朝尤甚,玄学、佛学先后盛极一时,文学上志怪小说风靡当时,书法艺术上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一批名家,绘画艺术上顾恺之、陆探微、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室即墓室
收藏 引用
《文物》1998年 第9期 69-70页
作者: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文物》1996年第7期刊载的周保平《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谈汉画像石墓中的再葬现象》一文,将徐州发现的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题记中的“石室”和另一块画像石题记中的“室”解释为“‘室’与‘石室’都是指墓葬的附属建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