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迎冬"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在学生的思维盲点处追问——赏析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艺术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 第3期 22-23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开发区文海实验小学 
盲点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在我们的眼底上有一个黄斑,这一点上是不成像的。所以这个黄斑就叫盲点。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经验的局限或者惯性思维的影响,对概念的认知往往表现出孤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课文中的重复艺术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研究》1993年 第4期 8-9页
作者:杨迎冬湖北省荆门市实验小学 
我国历代文学家都十分重视文学语言的洗炼,主张行文应言简意赅。一般认为,言语重复是行文之大忌。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时候重复的语言运用在特定的环境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则提出文字的多和少是辩证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型”教师的教育艺术
收藏 引用
《教师博览(中旬刊)》2011年 第7期 23-25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 
案例我的一位同学曾经对我讲过他亲身经历的难忘的教育故事:读师范学校时他调皮贪玩,物理作业做得一塌糊涂。可是他很幸运,遇到了“慈母型”的陈老师.她没有批评他,只是用红笔把他所有的错处全部改正,连标点都一一订正。老师的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遮遮掩掩”有味道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年 第9期 11-12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 
教学与写文章一样,也是需要讲究一点艺术的,“曲径通幽”往往比“一览无余”更有味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露一半遮一半”,适当留向,让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获得的体验更深,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味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知效合一” 深度学习--精心设计练习素材策略谈
收藏 引用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年 第7期 91-94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省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310018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素材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达到“知效合一”的目的。具体可通过改变、优化原有的一些教学策略,如变“直白告知”为“一波三折”,变“单一训练”为“探究发现”,变“封闭唯一”为“开放多元”等,来帮助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师爱该如何表达——《地球上的星星》带来的启示
收藏 引用
《班主任》2012年 第11期 20-22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印度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伊桑在美术老师尼库巴的鼓励和帮助下,展现绘画天赋,重拾自信,走向成功的故事。伊桑左右半脑失调,"大脑单侧化优势"的他在读写方面远逊于常人,但在艺术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目中有人”到“善解人意”——例谈“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年 第3期 58-59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的确,作为成年人,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我们几乎忘记了自己做孩子时的经历和感受,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成人的经验和预判进行教学设计。因此,了解、理解、研究学生的人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复习课要“温故”更要“知新”——以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小数乘法及学习策略”一课为例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年 第11期 21-22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 
复习课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既突破重难点,又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至于"学习疲劳"?如何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而"新"又在何处?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小数乘法及学习策略"一课,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刘德武老师的思维启蒙课“相等与不相等”赏析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年 第1期 29-30页
作者:杨迎冬浙江杭州市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 
听刘德武老师执教的思维启蒙课“相等与不相等”,发现他在练习设计方面独具匠心,在学生“一望而知”之处轻描淡写,在学生“一望不知”之处浓墨重彩,不断带着学生从“一望而知”到“一望不知”,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给我们很多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题组教学 魅力何在——关于数学习题的题组式设计
收藏 引用
《江西教育(教学版)(B)》2016年 第7期 31-33页
作者: 杨迎冬《江西教育:教学版》编辑部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它能巩固新知,发展能力,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对习题资源进行合理适当的开发与利用,意义深远。首先是源于教材本身的需要:无论教材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