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杨青娟"
3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雨水管网和城市绿地的协同优化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 第7期30卷 94-98页
作者:杨青娟 朱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15 
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兼顾就地滞洪、减少雨洪灾害、控制非点源污染、资源化利用雨水、美化城市环境等多个目标,对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具有积极意义。雨水管网和城市绿地是可持续雨洪管理最核心的两个工程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优化对保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社会技术转型理论的海绵城市构建研究
收藏 引用
《生态经济》2017年 第10期33卷 126-130页
作者:杨青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81 
兼顾就地滞洪、减少雨洪灾害、控制非点源污染、资源化利用雨水、美化城市环境等多个目标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这个系统的建设意味着从传统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社会技术转型。参照澳大利亚的发展过程,研究显示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三生”空间的都江堰末级渠系多功能优化
收藏 引用
《江苏农业科学》2021年 第4期49卷 152-158页
作者:赵瑞泽 杨青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遗产,由都江堰渠首工程、各级灌排渠系及控制性工程等构成,其中各级灌排渠系等级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5级,斗渠及以下渠系统称为末级渠系。都江堰末级渠系在成都平原覆盖范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众教育对可持续雨水管理绿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园林》2014年 第6期30卷 74-78页
作者:杨青娟 雷凯元 高雅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公众教育是可持续雨水管理非工程措施的一种,有利于雨水可持续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推广,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公众教育对可持续雨水管理绿地景观设计视觉感知的影响。研究对专业组、非专业组、非专业受公众教育组3类共计6个不同专业测试组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关键污染源区识别的乡村低影响开发措施选址方法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为例
收藏 引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2年 第11期44卷 1531-1538,1545页
作者:林子琦 杨青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近年来中国乡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乡村水环境整治的瓶颈。从风景园林、环境工程、水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将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引入乡村面源污染治理中。运用ArcGIS、SWAT等软件工具,构建了一种从面源污染风险性与水文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构建无障碍环境的探讨——以平乐古镇为例
收藏 引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1期9卷 131-135页
作者:杨青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关注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更广泛人群对旅游的需求。当前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无障碍设计涉及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平乐古镇为例,从旅游路线、旅游服务设施、细部设计等方面对旅游景观规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化生存”趋势下我国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浅议
收藏 引用
《四川建筑》2003年 第B8期23卷 34-35页
作者:杨青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通过分析“数字化生存”前景和特质 ,指出了“数字化生存”的发展趋势和对居住区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探讨了一些我国居住区环境设计中需要重视的方面。希望借此引发对“数字化生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建筑与景观结合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南方建筑》2018年 第3期 40-45页
作者:杨青娟 向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我国城市面临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国家因此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但在建设实施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建筑学作为重要相关专业,更应与风景园林等专业一起,在设计过程中共同致力于海绵城市建设。文章论述了建筑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紧密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场景移动医疗用户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收藏 引用
《图书馆论坛》2023年 第5期43卷 111-118页
作者:李普聪 张珂 董洪据 杨青娟江西财经大学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 
文章探究移动医疗用户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从企业直接可控视角分场景对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基于用户使用行为访谈,使用扎根理论分析,参考经典采纳模型,筛选得到影响移动医疗采纳的因素。根据市场情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碳中和”视角下川西林盘“三生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收藏 引用
《绿色科技》2023年 第9期25卷 65-70页
作者:陈铃 杨青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在“碳中和”视角下,解析了川西林盘“三生空间”的内涵,分析了川西林盘“三生空间”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生产空间“封碳”、生活空间“减碳”、生态空间“汇碳”、三生空间“流碳”四大设计原则,从供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