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林凤生"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激情燃烧的色彩
收藏 引用
《科学世界》2017年 第6期 74-79页
作者:林凤生 
后印象派与印象派,名字上只有一字之差,但作品却有天壤之别。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亮?高更是如何把颜料涂得那么厚的?修拉的画上又为何满是彩色小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后印象派大师创作时的科学理念。在印象派举办的几次画展中,塞尚(Pa...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超现实主义:画出梦境
收藏 引用
《科学世界》2018年 第2期 84-89页
作者:林凤生 
米罗、达利、马格利特……,他们的画作超出了现实,犹如梦境,似乎源于自由随意的发挥。但实际上,其中不乏艺术家们从现代科学中汲取的灵感。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混乱多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理解,弗洛伊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子游戏机的发展历史
收藏 引用
《电气技术》1997年 第6期3卷 16-18页
作者:林凤生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程序设计专家斯·拉塞尔在工作之余喜欢编一些人机斗智的游戏自娱自乐。1962年的一天他听同事们在津津有味儿地谈论“飞碟事件”,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编一套‘太空大战’的电子游戏一定很来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画为什么会褪色
收藏 引用
《风流一代》2020年 第20期 56-57页
作者:林凤生不详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富朗克·韦尔切克说:"颜色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当艺术家把世间绚丽的美景记录到画布上时,画面上的颜料就开始了它的褪色之旅,这是为什么呢?都是颜料惹的祸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世界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科技书籍插图的思考
收藏 引用
《科技与出版》2002年 第6期 32-34页
作者:林凤生 争鸣<自然杂志>编辑部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出版业的发展和图书市场的繁荣,精美的图书也越来越多。但是书中插图几乎清一色是照片,由画家创作的既有科学内涵,又有艺术品位的插图却难觅其踪。《文汇读书周报》记者在调查之后感叹地说:“曾经机勃勃、为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刺激大脑可以提高对经典艺术的鉴赏力
收藏 引用
《自然杂志》2013年 第6期35卷 401-401页
作者:林凤生 
“哇,是吗?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众所周知,艺术欣赏课程也许会有助于你对别人的创造性工作产兴趣和关注,但是,用电刺激大脑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理教材改革的三大派
收藏 引用
《上海教育科研》1990年 第5期 29-29页
作者:林凤生上海市七一中学 
大约在六十年代末期开始,一些学者和教育家见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传统教材日趋脱离,就大声呼吁要对教材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探索,物理教材的变革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科研派这一学派的基本思想是把科研方法渗透到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达·芬奇的艺术天赋或因其眼睛状况
收藏 引用
《自然杂志》2019年 第1期41卷 28-28页
作者:林凤生不详 
伦敦城市大学的Christoph Tyler教授发现这样的证据:伟大的意大利画家患有一种“斜视”的毛病。有这样病的人一只眼睛会斜视,看别的方向,在任何时候仅仅用一只眼睛来加工处理看到的视觉场景。Christoph Tyler教授通过对被认为是达.芬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
收藏 引用
《科普创作》2019年 第2期 66-66页
作者:林凤生不详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本书围绕100余幅脍炙人口的世界名画,以科学视角进行解读。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完美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部融学术探索、科学普及和艺术欣赏于一体的知识性读物。题材新颖,视角独特,选图精良,兼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画像里看人
收藏 引用
《青年博览》2019年 第21期 23-23页
作者:林凤生不详 
考察历代名家的自画像,不禁让人感叹:人啊,最想表达的是自己,不仅包括外表、情绪,还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即所谓的灵魂。15世纪的德国画家丢勒,是艺术史上的自画像大家。12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画自己的素描像了。他觉得自己帅,想“秀”一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