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林少雄"
5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17年 第3期 43-47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创客运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转换性传承,个性化呈现,生活化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2年 第4期28卷 80-82,22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72 
国家形象的塑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如政治、经济、军事等)与"软实力"(如文化艺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更与其作为重要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的国家形象片的拍摄与传播密切相关。国家形象片作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物馆的功能与艺术的观念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1年 第4期27卷 180-184,79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随着博物馆的诞生及其功能的变化,艺术的含义及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艺术展示空间功能出现"位移",艺术作品被剥离"上下文"而"集装箱式"呈现,对艺术品重新组合与排列,并不断建构与改变着城市景观,这种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技术时代艺术存在方式与功能的变化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1年 第02X期 4-7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本文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将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分为前技术时代、技术时代与后技术时代,并对这三个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艺术存在、接受方式及功能的变化进行梳理与辨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陶器时代中国文化艺术中的触觉性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 第4期60卷 66-75,160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市200072 
陶器时代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关于触觉的文化“文本”,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国史前艺术研究的对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早期华夏审美意识的发生,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中国史前艺术“触觉”问题的思考。在陶器时代,人的触觉认知方式不断得以凸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实影片相关概念辨析及影响“纪实”的几个要素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 第6期 221-226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200072 
在影视艺术研究领域,学界对纪实影片的研究向来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一些基本概念的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纪实影片与纪录片、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影响"纪实"的几大要素的分析,对纪实影片的特性进行较为深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韵超迈的艺术之美——魏晋审美文化论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2003年 第2期 114-118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魏晋玄学通过有无、形神等的讨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区分了现象与本体、外在与内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不仅形成了新的美学范畴,而且将有限与无限同人生问题联系起来,就找到了建构美学体系的立足点,使美学超越了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具象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表演性”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9年 第6期37卷 28-34页
作者:李佳一 林少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1620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444 
伴随新媒体艺术、装置影像艺术等艺术类型的出现,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呈现方式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美国学者丹托提出了“艺术的终结”,法国学者汉斯·贝尔廷提出了“艺术史的终结”,他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像时代的技术叙事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8年 第12期 99-102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200072 
叙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明创造方式。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叙事的形式及性质各有不同。叙事总是或隐或显、或此或彼地与技术发生着关系。电影是一门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技术的产生而诞生,也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数字技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类审美文化的永久魅力——彩陶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初探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1年 第6期 115-123页
作者:林少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以彩陶为最辉煌成就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的创造和发明,人类后来的所有物质文明的创造,几乎都可以从陶器的制作和发明中找到源头或灵感。本文试图以史前陶器为“本文”,探讨其对华夏文明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