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林逸鹏"
2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现代戏曲舞台设计中虚拟性的功能
收藏 引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 第3期26卷 111-115页
作者:王竞 林逸鹏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安徽安庆246052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在以物质为媒介的现代戏曲舞台设计中,体现戏曲三大艺术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之一的虚拟性,仍然有其一定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价值,可以在物质转化、不同类型结构、多种呈现方式的舞台设计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虚拟性在《牡丹亭》《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逸鹏:心境录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09年 第4期 98-101页
作者:林逸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我出生农村,小时候,每天伴随着饥饿看着并不辽阔的江南平原,眼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样的庄稼,一种莫名的空寂印入了不该有空寂的年龄的心里,但也有让我兴奋的内容,那就是辽阔的天空,天空当然是蓝的,云是白的,白云总能在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逸鹏当代水墨画展作品选
收藏 引用
《艺术生活》2013年 第5期 40-42页
作者:林逸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中国画面临的无奈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2年 第2期 130-135页
作者:林逸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首先通过对在古代农业文明状态下产生的直观观察方法的剖析,推导出传统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之间”造型法则产生的必然性,同时指出了这种造型法则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性。其次,剖析了传统中国画艺术形式的核心部分——笔墨,将它的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内核——科学精神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6期 148-152页
作者:林逸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徐悲鸿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里程碑,他在艺术上变革与探索的历程几乎与近代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同步,我们可以在他的艺术中看到他那个时代的缩影。徐悲鸿在美术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足可以用“伟大”两个字来形容,而构成其伟大一生的根本原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继承能否创新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1年 第3期 30-31页
作者:林逸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于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画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但为什么还要谈?第一,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画的现实状况足以证明这个问题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依然是中国画的主要内涵.现实中许多创新的思想与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是市场乱象,还是艺术家操守缺失?
收藏 引用
《美术》2012年 第2期 85-86页
作者:林逸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大好的局面使艺术市场更加火热,艺术品的收藏已经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行为,对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局面对画家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有了经济的支撑,画家就能更好地安心创作、持之以恒,有利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949年后中国画人物画造型的现代性转型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2019年 第12期 17-20,22页
作者:宁瑶 林逸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解析了近百年中国画人物画造型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三种类型,以及它们在近70年中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一、恪守传统.采取意象造型的方法,保持了中国画的造型特点;二、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人物造型,以科学的眼光探究事物在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与林木商榷《新中国时期中国画现代转型类型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收藏 引用
《美术》2020年 第5期629卷 28-31,35页
作者:王竞 林逸鹏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在2019年第12期的《美术》杂志上,林木先生发表了《新中国时期中国画现代转型类型研究》一文,该文分"创新求变的共识"、"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新国画的转型"、"新时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中国画的食洋不化
收藏 引用
《美术》2014年 第12期 110-111页
作者:林逸鹏 段以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不详 
毫无疑问,中国画近百年的历史,始终伴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碰撞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从西方艺术中吸取了大量的有益元素,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食洋不化的现象,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艺术,其根本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