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柏奕旻"
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文化递归视域下的“日用感觉”及其文艺创新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24年 第4期 22-29页
作者:柏奕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文艺创新是尊重文化递归的逻辑原则和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历史需要相统一的时代吁求。基于传统文化的递归原理,我国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特点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稳定性、包容性、创造性。中国人在“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写实”的内面——和辻哲郎思想“转向”的审美理路与主体困境
收藏 引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6期49卷 45-54页
作者:柏奕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和辻哲郎的思想“转向”问题是日本现代思想史上的难题,也构成了反思“二战”前日本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切口。和辻哲郎的“转向”以古佛品鉴为起点展开,他将反映“艺术本质”视为“写实”的真义:一方面,以美术视角看待宗教对象的做法继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年海内外“坤伶登台”研究热的反思——兼论“艺术社会学”视野下深化理解的契机
收藏 引用
《美育学刊》2017年 第4期8卷 102-108页
作者:柏奕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坤伶登台"是近现代戏剧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近年已成为海内外文艺、文化、历史多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方法论视野上,现有研究可分为"性别研究"视野和"社会文化史"视野两大类。性别研究从性别身份议题出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抗战动员中的地方“戏改”及其艺术社会史意义——以“桂剧改革”三场讨论为中心(1936—1940)
收藏 引用
《美育学刊》2018年 第5期9卷 68-77页
作者:柏奕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抗战期间,"桂剧改革"在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转换方面进行了首次较完整的历史性实验。"桂剧改革"的取径与方法并非如后人回顾的那般顺遂自然,而是在三场重要讨论中艰难成形:1936年的讨论,对桂剧应以抛弃、改良或改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艺”美学与乡村美育:日本方案及其命运
收藏 引用
《美育学刊》2022年 第1期13卷 17-24页
作者:柏奕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十四五"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愈发突显,乡村美育的思路、方法问题需要获得合致现实境况的回应。深入我国乡村审美文化经验,从中提炼标识性的概念命题,既富有理论意义,还将为引导乡村美育乃至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方向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