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梁培先"
4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高校研究生书法作品选 梁培先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08年 第2期 58-页
作者:梁培先中国标准草书学社 
创作感言在创作方面保持必要的克制态度,是我们对于自己昕从事专业的一种敬畏之心的表现。这种克制既包括作品表现方面的克制,也包括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表现些什么、表现到哪一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经验的异化与贫乏
收藏 引用
《书法研究》2002年 第3期 25-31页
作者:梁培先 
当代书法的体制化生产在文化工业的濡染下,已表现出文化工业的物化色彩。这种物化导致了当代书法创作与书人主体的异化。新古典主义作为艺术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通过话语权力的控制直接实施其统治功能。它是导致当代书法艺术经验异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漂”之“漂”与艺术资本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7年 第4期 10-11页
作者:梁培先中央美术学院 
为什么只有在北京有艺术家的“北漂”之说,而上海、广州等等生活舒适程度,人均收入水平等等经济指标皆高于北京的大城市却无“海漂”,“粤漂”之说?显然,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无法会面地解释“北漂”现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匠之门——马士达生艺术评释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09年 第10期 93-96页
作者:梁培先 
最迟至晚清,文人们在对古典文学艺术及其美学思想的梳理、研究中,就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学艺术对于成就大师级人物的诸般要求。在词论领域,清人周济以“浑化”之境为最高境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与于斯文——《中国书法》三十年学术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2年 第12期 116-121页
作者:梁培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承载、浓缩历史之风云变换的例子,在中外传媒史中并不少见。即便如此,当人们回顾三十年《中国书法》之于当代书法、书法学术的塑造之功,抚摸那些泛黄的纸页时,仍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种感触并非无因。三十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图形竞技转向观念融入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2年 第8期 11-12页
作者:梁培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当代中国咧之“价值面孔”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之精神典范的“面孔”,而非泛泛的个人艺术风格意义上的“面孔”,人们对于前者的期待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焦虑。焦虑之余,有关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过于图式化、制作化,过于关注图形而导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的创作观——作为传统理念之集成的中国书法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年 第4期 32-37页
作者:梁培先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主要手段的艺术,但在由书写到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今天的书法史研究越来越支持以下的观点:视觉性的因素只是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关于这一点,古代书论中常说的"远取诸物,近取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斯文在我——试析魏广君山水画的图式渊源及其阐释方法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06年 第6期 206-219页
作者:梁培先 
最迟至于明末的董其昌,中国山水画的图式语言已经进入到一个阐释的时代。所谓阐释即是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师承相授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当下与艺术史相结合的独立视角,重新去理解、阐释、激活艺术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流派、风格、样式。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匠之门——马士达生艺术评释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03年 第10期 108-113页
作者:梁培先 
最迟至于晚清,文人们在对古典文学艺术及其美学思想的梳理、研究中,就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学艺术对于成就大师级人物的诸般要求。在词论领域,清人周济以'浑化'之境为最高境界;况周颐倡导'拙'、'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简而道全——试析徐生翁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理想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6年 第24期 6-29页
作者:梁培先 
  徐生翁(1875~1964年),字安伯,祖籍浙江淳安,生于绍兴县檀渎村.少嗣李姓,名徐,号生翁.中年以前的作品常署"李徐".中年以后则以"李生翁"为主,约略在50~70岁之间.70岁以后的暮年,则署"徐生翁".徐生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