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樊宝英"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中国古典诗论的“误读”接受
收藏 引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2期28卷 138-142页
作者:樊宝英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 
“误读”接受,就是读者根据自身先在的审美期待视野,对不定性诗作进行填充完形,从而作出有别于诗作本文本事本义的一种悖离性理解。通过这种极富创意的读解,不仅使诗作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意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齐美尔的审美文化思想
收藏 引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3期44卷 6-11页
作者:樊宝英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作为哲学家和作为社会学家的齐美尔,对美学和艺术十分关注,并把这种关注融合到他的哲学文本和社会学文本之中,从而呈现出诗化形态、社会审美和艺术之维的美学片断。齐美尔的这种审美文化思想折射出"美学社会化"的趋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 第7期22卷 9-11页
作者:樊宝英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先哲“究天人之际”的基本思路,是全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伦理,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美学与艺术。它渗透到审美和艺术领域之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华夏美学精神的形成。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读者意识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4期35卷 102-107页
作者:樊宝英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读者意识樊宝英中国古典诗论是一种泛接受美学,自始至终跃动着一种强烈的读者接受意识。它既关乎诗歌的作品论,又关乎诗作的接受论,同时又关乎诗作的生成论。在中国古典诗论中,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往往是三位一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2004年 第3期 118-122页
作者:李洪先 樊宝英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3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整体美学精神予以文化阐释。“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综合思维模式,注重万物的联系,强调宇宙的有机统一。由此出发,中国古典艺术禀取其精气元阳,形成了以追求整体生命为根本目标的美学精神。在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诗论的接受意蕴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3期31卷 88-92,104页
作者:殷杰 樊宝英 
中国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醒地认识到诗作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功能。审美主体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不能感受诗作的审美属性,审美效应也就无从产生.刘勰曾经很简括地指出:“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以意─-谈中国古典诗学的“自得”说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1997年 第2期 27-30页
作者:周若金 樊宝英 
"自得"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概念。本文主要用审美接受的理论,考察了它的历史流变、审美内涵及价值。"自得"说要求读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视野去理解作品。这已深刻表明文学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读者通过创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天人合一”的艺术生命精神
收藏 引用
《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 第4期 105-107页
作者:樊宝英聊城大学中文系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与核心 ,是一种重化生的生命模式。它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华夏艺术生命精神的形成 ,即体写万物风姿活意的神韵意识、流贯性灵情思的主体意识和映射天人共感的宇宙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即是中国艺术弥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谈悲剧超越
收藏 引用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3期 103-104页
作者:樊宝英 
所谓悲剧的超越,这是针对艺术而言,意谓着一种解脱升华。这是悲剧艺术精神的真正所在。超越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生活的把握。超越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不同于动物正在于他不但反映了现实,而且必然能动地改造超越了现实,从而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自然审美崇尚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1期 65-68页
作者:樊宝英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天人合一”作为儒、道、释三家共同的思想认知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亲和关系。天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自然美学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欣赏自然万物以娱心适性 ;反对雕琢造作以求浑然清新 ;反对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