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毕桂平"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大型复杂立交工程中匝道桥抗震分析计算模型研究
收藏 引用
《桥梁建设》2003年 第6期33卷 15-17,29页
作者:毕桂平 江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中铁大桥局桥科院湖北武汉430034 
通过实例就目前城市大型复杂立交工程中匝道的抗震分析计算模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立交工程中常见的异型板梁抗震计算的局部分析模型选取原则提出了建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太平湖大桥二类稳定的风险分析
收藏 引用
《桥梁建设》2006年 第5期36卷 24-27页
作者:阮欣 石雪飞 毕桂平 汪军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上海200092 上海同盛大桥建设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稳定是拱桥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关键性问题,而二类稳定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拱桥的破坏历程,尤为重要。以主跨336 m的安徽太平湖大桥为背景,进行了其二类稳定的风险分析,详细介绍考虑和不考虑混凝土套箍效应的结构破坏历程,并讨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上大桥耐久性需求与防腐蚀技术措施
收藏 引用
《建筑施工》2006年 第7期28卷 559-562页
作者:毕桂平 皇甫熹 殷峰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大桥分指挥部上海201306 
东海大桥是我国首座最长的跨海大桥,在目前我国桥梁规范中还设有设计基准期的情况下,首次以设计基准期100年的标准,针对海洋环境钢筋锈蚀是引起混凝土结构破坏最严重的因素。介绍了确保跨海大桥结构防腐耐久性的有效措施。由于缺乏建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海大桥主通航孔主墩基础施工
收藏 引用
《桥梁建设》2004年 第3期34卷 38-42页
作者:黄融 周冬生 毕桂平 高振峰 徐巍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大桥分指挥部上海201306 上海建工集团上海200050 
对国内目前正在建造的首座跨海大桥主通航孔段主墩基础施工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在100年设计基准期的前提下,在恶劣天气外海海况的施工条件下,进行大跨度桥梁深水基础施工的实践还很缺乏,此项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这将对我国21世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海大桥主通航孔斜拉桥索塔的施工技术
收藏 引用
《现代交通技术》2006年 第6期3卷 56-59页
作者:毕桂平 殷峰 高振锋 陶立峰上海同盛大桥建设有限公司上海201306 上海建工集团上海200050 
海上斜拉桥主塔施工,无论在施工技术,还是在施工管理上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东海大桥的基准设计期为100年,面临恶劣的海况条件,施工难度大。本文详细介绍了东海大桥索塔的砼配合比设计,脚手架及施工模板的设置、安装,高深度砼的浇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海大桥的一体化施工——东海大桥海上非通航孔一体化施工的构想及实践
收藏 引用
《世界桥梁》2004年 第B9期32卷 61-65页
作者:黄融 过震文 黄少文 毕桂平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大桥分指挥部上海201306 
对国内目前正在建造的首座跨海大桥非通航孔段一体化施工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在100年设计基准期的前提下,在外海恶劣气候的施工条件下,采用跨海桥梁一体化施工对于降低海上施工作业风险,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由此对我国21世纪大规模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东海大桥施工技术开发
收藏 引用
《上海公路》2003年 第3期 25-29页
作者:黄融 苏洪雯 毕桂平 黄少文 吉青克上海深水港建设指挥部大桥分指挥部 
对国内目前正在建造的首座跨海大桥各部分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在100年设计基准期的前提下, 这部分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这将对我国21世纪跨海桥梁事业作出十分巨大的贡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鄂黄长江公路大桥斜拉桥主塔应力仿真分析
收藏 引用
《结构工程师》2001年 第4期17卷 8-12,7页
作者:毕桂平 魏红一 范立础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鄂黄长江公路大桥是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由于其中横梁与下横梁的结构形式奇特 ,塔梁固结处构造复杂 ,加之预应力的作用 ,使其成为该桥中的关键部位 ,有必要对塔梁部位进行实体模型仿真分析。通过使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海大桥主通航孔斜拉桥索塔的施工技术
收藏 引用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 第5期 95-98,135页
作者:毕桂平 殷峰 高振锋 陶立峰上海同盛大桥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市201306 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市200050 
对国内已经建成的首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主通航孔斜拉桥主塔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在100年设计基准期的前提下、面临恶劣海况的条件,为了确保跨海桥梁结构耐久性,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海上斜拉桥主塔施工,无论在施工技术,还是在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镇化大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与资源协调发展——以上海市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为例
收藏 引用
《上海城市管理》2016年 第1期25卷 24-26页
作者:毕桂平 陈嫣 徐存福 刘振涛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