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毕祎"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欧洲“古艺术”时期的经文歌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 第4期 69-74页
作者:毕祎 
经文歌是欧洲早期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在巴罗克时期之前,经文歌作为最重要的体裁记录了西方音乐由单声音乐逐步发展成复调音乐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高峰的过程.同时也留下了西方音乐基础理论的最早的踪迹。本文在概括描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07年——歌剧生活从《图兰朵》开始
收藏 引用
《歌剧》2007年 第3期 10-13页
作者:毕祎 许晓明 
说起2月份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图兰朵》,心中不由自主地蹦出几个字——可喜可贺。堂堂上海大剧院在风光落成多年以后,终于又心甘情愿地上演歌剧了。对于广大口袋里揣着钱却不想买唱片听的乐迷算是天大的好事,对于在家把碟片翻来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尽管支离破碎 依然风光壮丽——清唱剧《四季》上海首演观后
收藏 引用
《歌剧》2008年 第5期 45-47页
作者:毕祎 
2008年4月,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厅里,一部传世杰作在艺术家的合作下重新响起。在美国指挥家尼尔森的指挥下,海顿的清唱剧《四季》,在首演207年后终于面对上海的观众奏响。这次演出的意义当然远不止于此,冠以“自然中国”计划的名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爱丁堡音乐节歌剧演出剪影
收藏 引用
《歌剧艺术研究》2002年 第1期 49-50页
作者:毕祎 
加拿大歌剧院在爱丁堡音乐节演出了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演出开始时,舞台上展现庄重的献祭场景,横幅上赫然写着:“怀念所有死于艾滋病的人们。”接下来的事情可能更加出乎人们的意料,导演弗朗西斯杰拉德干脆让艾滋病毒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奥赛罗》让我又过了一把瘾——魏松等《奥赛罗》主创人员谈演出
收藏 引用
《歌剧》2004年 第116期 8-9页
作者:毕祎 
在歌剧院二楼的小会议室里,魏松准时出现在我面前。那天阳光很好,他身着白色外套,看起来十分闲适。我们的交谈颇为随意,说到开心的地方,便大笑。魏松展现给我的是与印象中不尽相同的表情:随和、坦诚,充满激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赌命》再度上演 圈内外评论热烈——《赌命》演出评论撷选
收藏 引用
《歌剧》2004年 第119期 6-11页
作者:蒋力 钱仁平 毕祎 迟黎明中央歌剧院创作室主任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 东方电视台音乐频道编导 不详 
艺术争论是件好事,艺术的生命力就贵在坚守艺术的批评精神,这对于艺术家是如此,对于一个剧目,一份杂志也当同样,本剧《歌剧》杂志刊登了一组有关《赌命》的评论文章,作者言语诚恳、观点鲜明。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更好的艺术评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罗伯特·卡森版《尼伯龙根的指环》:从瓦格纳原作中寻根溯源
收藏 引用
《歌剧》2010年 第11期 14-17页
作者:毕祎 梁彦 
一个多月前,科隆歌剧院的艺术家们把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带到上海的舞台。相比多年前在北京音乐节上看到的纽伦堡歌剧院版,这次的演出所采用的罗伯特·卡森的制作,更加新颖,更加现代。由剧院方面保证的高质量音乐配上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弥赛亚》完美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收藏 引用
《歌剧》2006年 第10期 6-6页
作者:毕祎 
应该说,排《弥赛亚》难,演《弥赛亚》更难。除了语言上的困难以外,这部作品的古老曲风与深厚的宗教内涵总是成为阻挡观众的墙,难以逾越,也难以拆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失而复得的《鼻子》
收藏 引用
《歌剧》2010年 第4期 52-53页
作者: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伊丽莎白.威尔逊 毕祎 
伊丽莎白·威尔逊在《对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的回忆》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对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进行了采访。其谈话录音中,有关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失而复得的故事被编进了最后的传记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的实践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 第12期 170-171页
作者:王天 圣男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教育是生命启蒙教育,包含艺术审美教育。加强幼儿文化教育,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前书写”性质的书法教育和水墨画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书画为载体,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