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江嘉玮"
3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包豪斯的手工艺悖论:物体美学与生产方式的契合与背离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9年 第12期 106-111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包豪斯设计实践在其提出的手工艺议题上的悖论,剖析它与包豪斯内部组织模式、成员理念、对外宣传的关系。该悖论的其中一方面可归结为物体美学与生产方式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契合与背离的并存,而包豪斯设计(建筑、室内、家具、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访谈中的美国现代建筑理论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7年 第6期 119-120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口述史在20世纪成为越来越被器重的史料搜集途径。相应地,建筑学中也兴起访谈建筑师的热潮。一次采访可能始于各种缘由:史学家会认为,赶在建筑师在世之年做访谈,一方面是挖掘甚至抢救史料.另一方面有助逼近建筑师设计思维中的“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古典主义在构造与城市之间 奥古斯特·佩雷的建筑艺术理念与实践路径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4年 第3期 54-63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章针对现代建筑通史及专史写作中有关佩雷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柯林斯、弗兰姆普敦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两个切入点。首先,钢筋混凝土作为新兴的建造体系及其表现细节,研究佩雷作品中混凝土脱模表现、柱头花纹设计、产品化窗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日不工线描 画家维欧莱-勒-迪克列传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7年 第6期60卷 68-73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全才"勒-迪克自幼练就深厚绘画功底,职业生涯在行旅采风、建筑测绘、建筑修复、考古挖掘及复原、装饰艺术设计、插图画、地貌研究、服饰研究等领域自由穿行,游刃有余。他视绘画为手艺,通达诸种艺术门类,彰显艺术之博雅;以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柯布西耶的物体美学和白盒子设计技法(1918—1930年)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2年 第1期65卷 168-175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章研究柯布西耶如何将从现代抽象绘画中汲取的物体美学应用于20世纪20年代的白色小住宅设计。通过与阿梅代·奥赞方一起创作纯粹主义绘画,柯布西耶学到了一套将物体类型化的观看技巧,再结合其在东方之旅上转译自古典建筑的设计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邬劲旅:建筑作品与人生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1年 第1期64卷 174-181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邬劲旅(1918—2002年)出自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邬氏家族,被家庭送往美国学习建筑学。他在哈佛大学师从格罗皮乌斯,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日后在耶鲁大学教书和开业。邬劲旅内敛而低调,在他从教的43年内尽心尽力辅助历任耶鲁建筑学院院长处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美术之建筑:论对书写建筑史之影响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8年 第4期 78-83页
作者:凯瑟琳.詹姆斯-查克拉伯蒂 江嘉玮都柏林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耶鲁大学 
通过回顾建筑在欧洲与绘画及雕塑被一并纳入美术史的学科发展历程,重新评价这种史学方法曾遭遇的挑战与机遇,在目前全球史写作的视野之下审视将建筑视为美术的观点对建筑史的意义,寻找对当代建筑史在方法和视角上的可鉴之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壮美学与整合式结构设计之间 评吉首美术馆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9年 第6期62卷 64-71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委托方与建筑师良好的互动关系之下,一种“壮美学”成为伴随着建筑师早期构思的潜在因素。从美学来到设计,文章首先聚焦于吉首美术馆在“博物馆-桥”类型上所实施的场地策略。此外,基地选址令该建筑在结构上须将混凝土桥与钢桥在垂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塘市集美术馆 钢木整合式结构设计与家型探索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1年 第5期64卷 76-83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章聚焦于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的新作一一西塘市集美术馆的建筑与结构原型,剖析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建筑师在该建筑的二层平面探讨了钢材与木材如何在结构选型上形成整合式的设计,在首层平面则探讨了家型及形制在建筑形式认知层面的表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沃尔夫林到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法演变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7年 第3期60卷 60-69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沃尔夫林始,沿维特科尔至柯林·罗,再到埃森曼,潜伏一条从艺术史到建筑学、从德语原境到英语世界的形式分析脉络。这类分析方法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紧密相关。经由几代学者的递进研究,它确立了自身的规则与方法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