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江爱华"
3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京、黄合演与黄梅戏生行表演体系的形成--以王少舫的戏曲表演艺术为例?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22年 第4期 189-201页
作者:江爱华安庆师范大学 
黄梅戏艺人善于实行“拿来主义”,把不同剧种的技艺巧妙地融合到黄梅戏表演之中,如黄梅戏旦行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保持该剧种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基础之上,借鉴和吸收昆曲、越剧、川剧、评弹等诸多声腔艺术,使黄梅戏旦行的身段唱腔保留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秤记
收藏 引用
《剧本》2014年 第1期 32-46页
作者:江爱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时间:南宋。地点:冥府,西湖断桥边,梦乡。人物:伍观——字观澜,40余岁。胡婉娘——字蕙仙,20佘岁,伍观发妻。判官——冥府新任文判。牛头——幽冥鬼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转益多师,承前启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田玉莲访谈录
收藏 引用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4期41卷 10-15,F0003页
作者:江爱华 段静然 田玉莲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戏改”运动之前,黄梅戏旧艺人旦行有“三大名旦”,田玉莲先后拜两大名旦即桂月娥和严凤英为师。期间桂月娥和严凤英等一批知名黄梅戏演员相继离开安庆,奔赴新的岗位,安庆出现黄梅戏表演人才断档的危机,田玉莲作为严派传承人坚守安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梅情缘,见证历史——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丁俊美从艺70周年访谈
收藏 引用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4期42卷 46-51,F0003页
作者:江爱华 王艳霞 程诗怡 丁俊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1953年9月至12月,贺龙团长带领抗美援朝第三批慰问团6 000余人奔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黄梅戏演员王少舫、潘璟琍、丁俊美等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豫剧大师常香玉等名家一起奔赴抗美援朝战争的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台没有“坏人”的新时代好戏 评新编黄梅戏《老支书》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19年 第10期 43-44页
作者:江爱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近年来写农村现实题材的舞台剧出现扎难现象,各大剧种都推出自己的英模人物,英模人物千差万别,但总结起来无非是三类,带领群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帮助乡亲们脱贫的老支书,党组织下派到农村的扶贫干部,因此我们的舞台上总是出现一个个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梅戏“戏改”工作与黄梅戏起源——郑立松先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2期41卷 26-27,31,F0003页
作者:江爱华 郑立松 王艳霞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安庆市原黄梅戏研究所安徽安庆246001 
“戏改”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意识形态导向鲜明,就剧目而言,传统剧中封建糟粕的因素要革除。安徽黄梅戏剧种在“戏改”工作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郑立松先生是安徽“戏改”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现以访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界融合:新时代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收藏 引用
《成人教育》2018年 第10期38卷 29-33页
作者:江爱华 张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16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社区教育亟需彻底转型和再造。政府及社区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社区教育的发展态势及发展方向,学习、领会跨界融合的发展理念、思路、方法,科学谋划、精心设计、精准施策,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形成——以严凤英的戏曲表演艺术为例
收藏 引用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3期38卷 96-100页
作者:江爱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系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严凤英的戏曲表演艺术构建了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大厦,她对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黄梅戏旦行身段的传承和创造,对黄梅戏唱腔的创造性开拓以及成功塑造了众多黄梅戏旦行的艺术形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生困境中的一束光--评话剧《刘真来啦》
收藏 引用
《新世纪剧坛》2020年 第5期 19-23页
作者:江爱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 
剧作家李铭编剧的话剧《刘真来啦》经过激烈的角逐,从139个应征剧本当中脱颖而出,最后成功在国家话剧院青年剧场闪亮登场。演出时台下的观众反响热烈,演出完毕主创和演员照例和观众进行互动,这是北京剧场的特色,既表达了制作方对艺术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郎对花姐对花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2010年 第3期 53-62页
作者:江爱华 
时间 当代 地点 安徽省安庆市山区农村 人物 秀芹(留守村妇,三十余岁) 二狗(游手好闲之徒,三十余岁) 儿子(五年级小学生,十岁) 长文(鳏夫,乡村教师,四十余岁) 婆母(老年病妇,七十余岁) 留守村妇若干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