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汤凌云"
2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文化互鉴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和谐”美学观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批评》2024年 第1期 62-73,M0004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 
“和谐”是中西方美学关键词之一,中国现代“和谐”美学观建构取得了突出成就,丰富并提升了和谐论美学的内涵和品质。中国现代美学家通过对中西和谐论资源的接受与转化,搭建起人生观一美感一艺术境界三位一体的现代和谐论美学框架,从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美学蕴涵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7期43卷 171-179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中国艺术有“以形写神”的传统,儒释道心性论、形神观和言意观为此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形写神具有五层美学蕴涵:穷形尽相与艺术家的体物工夫有关,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物象的观照;传神写照是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有赖于审美情感的介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宗白华意境说建构对华严佛理的融摄与转化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22年 第6期 68-76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华严佛理是宗白华意境说建构不可忽略的理论资源之一。宗白华融摄华严心性论、互摄性原理、宇宙观和境界论,以清净圆明心揭示高超莹洁的艺术心灵,使超验性的清净心转化为感性的、具体的直观心,又以“两镜相入”的华严镜喻突显意境创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法无定法”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2年 第4期 94-103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法无定法”是一个关于艺术创造的美学命题。它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儒家的变易哲学、道家的自然无为和怀疑精神、佛教禅宗的般若空观。儒释道思想融合促使这一美学命题生成与发展。“法无定法”有三层理论内涵:破除成规的创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境界论美学关键词的“感兴”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2年 第6期36卷 10-16,F0002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作为境界论美学关键词的“感兴”,它既指向超越世俗化生存状态的人生境界,又是兴发自然、情景适会的艺术境界,这两重境界彼此关联,交相辉映。在文化全球化和学科纵深化发展的时代,探讨作为境界论美学关键词的“感兴”,有助于深化对中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
收藏 引用
《现代哲学》2015年 第5期 123-128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禅宗法度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意蕴。禅宗视法度为幻有,质疑成规旧法,破除知识习见,却并不否定法度的价值。受禅宗法度论影响,中国艺术家意识到,法由心生,以意运法,当下生成,法无定法。中国艺术形成了质疑与反思审美传统、文化秩序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代写真观念的佛理禅意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5期51卷 25-34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中国古代写真观念是中国艺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但学界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艺术形式来看,写真创造的是一种审美幻相;从审美体验而言,写真传达的是生命的须臾体验;就思想渊源而论,写真是佛理禅意在文人艺术领域的审美呈现。中国古代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美学中的幻化说
收藏 引用
《现代哲学》2011年 第2期 117-123页
作者:汤凌云北京大学哲学系 
儒道两家都肯定物质世界的变化,视宇宙为一变化无休的造化洪炉。视变化为虚幻,是佛学变化观的要义所在。中国美学中的幻化说具有非实体、非对象化、非联系性、非感应性等特征。中国文人的幻化之思,常在须臾体验中展现出来,与须臾体验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1年 第3期 113-121页
作者:汤凌云北京大学哲学系 
"胸有成竹"、"胸无成竹"是分别由北宋文人苏轼、清代画家郑板桥在论画竹时提出来的一组审美学说。两者都吸收了佛道哲学的心性论思想。"胸有成竹"说并不是谈艺术技巧的熟练和熟能生巧问题,其旨趣在强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审美幻相的理论特质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5期55卷 63-72页
作者:汤凌云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审美幻相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图像学意义上的审美幻象或幻觉效果,也不同于奠基于老庄哲学的象外之象。它在中国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出场受到"形相虚空""于相而离相""即相显性"的等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其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