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沈亚丹"
3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山水何以可游?——论山水画中的形而下之道及其超越性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 第2期044卷 10-20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市210000 
山水画之所以“可居”“可游”,因其有道,山水之道既体现为形而上的哲思,也呈现为画面上的逶迤细路。它并非某种凸显于画面有形体、有细节的视觉对象,却常呈现为被山水树石等物装裱的虚空。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和我们的身体图式相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人自足之境——论中国山水画空间的非叙事性
收藏 引用
《天津社会科学》2024年 第4期 126-135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五代、宋之际,山水画超越人物画成为最重要的画科,这貌似格局重组,但本质则是观看方式的调整:从聚焦人物和事件到放眼四野,山水画为观看者提供了置身事外的可能。情节淡化、意象并置与细节减损、方域模糊,都是山水画超越限制、构建非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沈亚丹的国画艺术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界》2019年 第1期 107-108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湖诗人情感书写中的羞及其遮蔽与升华——以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为考察中心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6期25卷 87-96,I0002,F0002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江湖诗人多生活困顿、四处干谒,而南宋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又培育了他们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欲望,其悲喜多和生计、感官和身体密切相关,具有近世性。他们笔下的饥寒劳顿不再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形而上意味,而南宋理学对羞耻感的多方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2013年 第1期 188-195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造型描述(Ekphrasis)原是一个古希腊修辞学术语,其本意是指文本或演讲中的形象化描述。文艺复兴以来,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20世纪中后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范畴再一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当代语境中的造型描述对象,不再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一般艺术学视域中的世界艺术史书写——兼评徐子方《世界艺术史纲》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6期19卷 141-145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世界艺术史的研究正在兴起,且已有多部相关著作出版,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出版物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代西方世界艺术史写作对东方艺术涉及较少;其二,目前所谓的世界"艺术史",大多是美术史或者造型艺术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及其困境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1年 第6X期 12-15页
作者:沈亚丹南京市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在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中,人们一直强调其实证性以便为艺术学和美学划界,这使得实证研究已经超越了方法论的地位,形成一种主义。但何为实证?何为实证主义?可以说,艺术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是以一种物性遮蔽了研究对象的艺术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飘来飘去:宋代绘画中的云烟隐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5年 第3期 131-139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云烟作为人类视觉经验的终点和未知世界的起点,一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殊语汇。秦汉之际,绘画中的云烟多作为神仙世界的转喻;五代、宋初,文人介入绘画创作与品评,重塑了这一图像语汇的形态和意义:云烟一方面将现实空间渲染为诗意空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诗中的宋画——以惠崇小品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5年 第4期31卷 160-166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宋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奇峰迭起,但因为年代久远,不少作品难以流传,而美术理论史却对此陈陈相因;另一方面,历代美术史著作对一些宋代绘画和画家的概念化描述,使得我们难以窥见很多杰出画家作品的真容。宋代又是诗画深度融合的时代,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经图》:一个宋儒的诗学图像文本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2年 第9期 114-120页
作者: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南宋马和之的《诗经图》是现存最早的《诗经》与《诗序》图像。作者成功地将《诗经》的本质从先秦诗歌的"人情"与汉儒解经所强调的"美刺",转化为宋儒之"天理"。首先,画面以特定构图方式营造出天地寥廓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