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涂承日"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刘熙载“凿空乱道”说的诗学阐释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45卷 118-121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3 
"凿空乱道"之审美命题,最早见于刘熙载的《艺概》,该命题与苏轼的"反常合道"说、贺裳的"无理而妙"说等有经脉相通之处,是融贯前人理论精义的艺术深解。古代诗人在诗境创构时之所以屡屡"凿空乱道&quo...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
收藏 引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5期21卷 738-744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经济广告不可忽视“缺憾”
收藏 引用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 第3期13卷 128-129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工业高等专业学校经济系 洛阳471003 
本文指出了我国当代经济广告中存在的忽略“缺憾”的问题,着重就告知“缺憾”的必要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观点和看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以“理”入诗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 第2期 67-70,84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03 
中国古典诗歌虽以“吟咏性情”为主要特质,却并不缺少“理”的艺术构成。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理”的合法性虽曾受到质疑,但以“理”入诗则又是历代皆有的诗学现象。无论先秦、汉、魏晋、唐、宋及至明清,理性光亮在古代诗苑中一路闪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无迹而神”作为诗学话语的历史生成
收藏 引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2期28卷 130-133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
收藏 引用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 27-32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代诗学“无迹而神”说的美学意义
收藏 引用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7年 第5期 41-45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无迹而神"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形态,是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古代诗学倡言"无迹而神",其美学意义在于:就创作层面而言,"无迹而神"铸就了诗歌艺术含蓄蕴籍的美学品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儒家“中和”思想与古典诗歌的审美生成
收藏 引用
《学术探索》2004年 第12期 99-102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03 
儒家崇尚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方面渗进与影响,含蓄蕴籍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几种表现形式
收藏 引用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 第1期13卷 74-75页
作者:涂承日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河南洛阳471003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虽说没有“哲理诗”这一类属名称,但以诗明“理”确为一种客观存在。其诗中之“理”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依景明“理”、依事明“理”和议论明“理”三种类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义山多奇趣”说发微
收藏 引用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6期34卷 55-61,68页
作者:涂承日 李小艺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奇趣”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李商隐的诗千百年来之所以广受青睐,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中充溢着奇响逸趣及由此产生的新颖奇特的审美效应。就意蕴与表现而言,李商隐诗中的“奇趣”主要表现在四方面:钟情哀音,悲凉之雾遍被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