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潘世秀"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略论意境说的美学意义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 第3期 120-128页
作者:潘世秀 
古代文论中关于意境的论述,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学说。本文试图从中外文学的历史性比较中探讨意境说的美学意义。一、意境的创造及其和形象、典型的异同以特殊的手段通过主体反映客体,这是古今中外文艺共同的基本特征。中国的意境说,外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心雕龙》的接受理论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 第2期9卷 24-30,57页
作者:潘世秀 王志明 
如何认识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建构机制,是探明文学历史本质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创作与接受的相反相成关系的探讨中,揭示了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建构机制.这表明《文心雕龙》中已具有自觉的接受理论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国维文艺思想论纲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 第1期11卷 15-23页
作者:王志明 潘世秀兰州教育学院 
在中国美学史、文论史上,王国维是一位促使古典美学、文论向现代美学、文论嬗变的关键性人物。他总结、继承我国文艺创作的丰富经验和美学、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西方哲学、美学观点,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对文艺美学中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易》和中国诗歌的内在机制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 第1期12卷 25-32页
作者:潘世秀 王志明兰州大学 兰州教育学院 
中国是诗的王国.说起中国文学,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诗歌.说起中国文学与《周易》的关系,着重谈谈诗作、诗论与《易》学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易》和中国诗歌的内在机制(续)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 第2期12卷 4-11页
作者:潘世秀 王志明兰州大学 兰州教育学院 
[2]意境创造与《易》理 意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基本范畴,其孕育、形成、发展、广泛运用的历史特别悠久,艺术生命力特别强韧。以意境创造为指归,是中国诗歌领域的普遍性的艺术追求。笔者曾对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学说作过深入探究,1980...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代小说理论批评五题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 第2期13卷 14-21页
作者:王志明 潘世秀兰州教育学院 
一、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理论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学者、文学家。维新变法时以“康梁”并称。主编《时务报》,创办《新民丛报》、《清议报》、《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概》:一部举少概多的艺术通论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 第2期10卷 9-15页
作者:王志明 潘世秀兰州教育学院 兰州大学 
《艺概》是近代经学家、文论家刘熙载(1813—1881)谈艺的著作.其写于同治癸酉(1873年)仲春的《自叙》中说:“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据此,我们不但可以明了《艺概》书名的来历,还可断定此书撰定于刘氏晚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