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潘娜"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基于角膜矢高设计的新型华锥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角膜不规则散光和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
收藏 引用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5年 第3期53卷 345-348页
作者:顾爱华 许译丹 马君鑫 潘娜 黄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眼科江苏南京210006 
目的探讨基于角膜矢高设计的新型华锥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角膜不规则散光和高度散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成功验配了大直径华锥RGPCL的不规则散光和高度散光患者94例(140...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构基于儿童艺术素养的教育新范式
收藏 引用
《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 第8期37卷 122-127页
作者:潘娜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苏州215000 
学校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以"文化统领、以美育人、项目带动、铸炼品牌"为总体思路,通过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梳理、实践、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形成艺术教育体系,建构基于儿童艺术素养的教育新范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化”的语言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 第4期16卷 171-172页
作者:潘娜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中国传统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文案是广告作品要素之一,因此文案的创作更需要揉合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特别是"诗化"的语言,对文案的影响尤为明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米花之味》看审美知觉的构建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19年 第7期 84-86页
作者:潘娜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61500 
80后青年导演鹏飞执导的电影《米花之味》在各大影展和商业放映中均获得了广泛好评,可以看到观众对该片的接受与认可。影片聚焦于中国边境小寨的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其清新明快的影像风格与相对沉重的话题之间产生的艺术冲突给观众留下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探究
收藏 引用
《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 第S1期 60-62页
作者:潘娜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的开展音乐欣赏教育不仅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得到提升,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国家教育制度不断革新,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也要随之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因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们走在大路上》:真实再现新中国奋斗史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 第2期 109-111页
作者:潘娜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以权威档案文献和珍贵历史影像为素材,真实再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该片以扎实的新中国史研究为理论支撑,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中国文艺的启航:基于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考察
收藏 引用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年 第5期26卷 195-205,255页
作者:潘娜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号召下,各路文艺队伍会师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就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散的文艺力量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赵宝刚电视剧的品牌策略
收藏 引用
《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 第S1期 61-63页
作者:唐培林 潘娜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宝刚是目前中国电视剧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导演之一,他打造了一系列市场影响力与艺术评价俱佳的作品。纵观赵宝刚20余年的创作轨迹会发现,他的电视剧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呈现出了稳健上扬的发展趋势,创作历程几乎没有断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家庙、学塾融合的建筑空间艺术解析——以浙江诸暨斯宅“华国公别墅”为例
收藏 引用
《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 第4期30卷 55-60页
作者:潘娜 斯震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园林系 
浙江诸暨斯宅古建筑群,虽拥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对此研究甚少,相关资料阙如。本文对斯宅古建筑群中的"灵魂"建筑——家庙与学塾融合的"华国公别墅"进行建筑空间艺术研究,通过对其基址特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话”式品德教学课的形式与设计
收藏 引用
《上海教育科研》2016年 第11期 80-83页
作者:潘娜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215000 
德育教育是学校首要的工作,品德学科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抓手,品德课是品德学科课程实施的核心。传统的品德课教学设计把品德的形成视作道德知、情、意、行的有序排列,强调"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行"是品德形成的目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