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潘守永"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追问千古文化的奥秘——俞伟超的“考古与美术世界”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1年 第10期 55-57页
作者: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为了抢回一件流散于海外的青铜艺术绝品--西周"神面卣",他辗转各地,数月茶饭不香;为了让更多的国人一睹回归的国宝--圆明园青铜生肖像的风采,他到各地巡回演讲为了保护三峡的文化遗产,他消瘦了体肤,磨损了脑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何以乡建?——艺术社区与乡村博物馆(美术馆)行动的人类学观察
收藏 引用
《艺术工作》2022年 第5期 19-24页
作者:潘守永上海大学 
一、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作为学科课题,也作为主张2021年度“横渡社会学艺术节”的开放论坛环节,我原本也有一场主题发言,会议安排我做的交流发言题目是“美术馆博物馆在乡建的作用:作为文化的发动机”,来呼应王南溟、耿敬倡导的艺术与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仪式性”看纪念馆的“文化展演”空间实践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2017年 第2期 115-121页
作者:马萍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作为一种独立的博物馆类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纪念馆的独特性予以阐述。纪念馆作为国家治理术的重要形式,从"仪式性"视角来看,纪念馆的参观实际上是一场仪式性的文化展演,其仪式内涵与价值便体现在了对国家叙事认同和集体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物馆使命的复杂性
收藏 引用
《中国博物馆》2013年 第3期 8-9页
作者: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 
2013年博物馆日主题英文的表述是“Museums(memory+creativity)=Social Change”,中国博物馆协会的翻译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香港博物馆界则译为“博物馆(回忆+创意)=社会变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乡村“巧遇”美国人类学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1998年 第4期 186-192页
作者: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10008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评述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2012年 第4期 10-14页
作者:雷虹霁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观察并分析民族地区博物馆实践以及文化文物系统、民族系统两套权威统计数据,有助于从宏观的视角评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研究显示,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历史和现状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博物馆起步普遍较晚,但最近20年发展迅猛;二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鹰攫人首”玉佩与中国早期神像模式问题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01年 第1期 126-142页
作者:潘守永 雷虹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本文通过检讨所谓“鹰攫人首”玉佩及相关主题的纹饰,对古代玉器中“人鹰合体”构型的文化义涵进行了深入发掘,初步建立了它们的时空框架,辨析了它们的文化属性,从人-鸟关系的视角对中国早期神像模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本文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乡村“巧遇”美国人类学家(续)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1999年 第2期 176-183页
作者: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续本刊1998年第四期)四我在抬头呆得久了,与村民的关系也就“瓷实”起来。当我于第二年的暑假再返抬头时,人们就象对待返乡的学子一样,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让我感动的是,人们的用语也有了“质”的变化,他们说的是“回来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土家族“梅山菩萨”信仰的几个问题——长江三峡人类学田野研究之一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1998年 第1期 71-80页
作者: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梅山菩萨被奉为猎神,是土家族的民间信仰之一。这种信仰与狩猎有密切关系,或与狩猎用“媒”有一定联系。在其传播中又与湖南中部的“梅山教”发生某些关系,与瑶族、白族的“猎神”似有共同的起源。三峡一带的土家族对梅神的态度是又敬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物馆美术馆资源共享的新时代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8年 第6期 194-195页
作者: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 
众所周知,博物馆美术馆是收藏人类文明与创造成果的"梦工厂",是人类整体历史的收藏所。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大众,将巨量的收藏通过展览等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们感受文化的底蕴。遗憾的是,通常一个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的全部藏品大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