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潘承玉"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怪、力、乱、神:《封神演义》的文化品位
收藏 引用
《晋阳学刊》1995年 第5期 80-89页
作者:潘承玉安徽师大文学院 
怪、力、乱、神:《封神演义》的文化品位潘承玉纵观中外艺术史,那些为传统文化结晶而成,又对传统观念起着正向强化功能的成功作品,固然赢得了本民族大众的喜爱而长盛不衰;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那些悖逆传统,为既定审美观所不容或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废都》的艺术模仿
收藏 引用
《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 第1期 59-61页
作者:潘承玉 
评《废都》的艺术模仿潘承玉可以说,《废都》是一部以作者自己的一段精神生活即“心灵真实”为基础,用艺术想象为粘合剂,组接了《红楼梦》、《金瓶梅》、《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的某些成分,艺术上简单模仿的一部当代小说。第一,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宋元明小说、戏曲发迹变泰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6期39卷 86-92,111页
作者:潘承玉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 
在宋元明大众语体小说和戏曲领域,发迹变泰题材勃兴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嬗变,产生了三大题材类型和总共十二种题材模式。本文认为,发迹变泰题材存在并呈现这种波动曲线,正是宋元明时代不同社会历史属性递承的投影;考察大众语体文学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起义说──与王基先生商榷
收藏 引用
《东岳论丛》1994年 第6期15卷 90-94页
作者:潘承玉安徽池州师专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起义说──与王基先生商榷潘承玉王基先生《再论<水浒>之非“农民起义”说》(《大庆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下称“《再》文”);对历来论争激烈、几成悬案的《水浒》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这对于深入把握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宋时期新小说观念的觉醒
收藏 引用
《晋阳学刊》1997年 第5期 84-88页
作者:潘承玉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 
两宋时期新小说观念的觉醒潘承玉在我国文学史上,两宋时期说书体小说开始具备了后世近代小说的诸种文体特征: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以虚构的情节为结构中心,反映大众化的人物及其命运,等等。在两宋时期的大众观念中已公认,只有具备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香缕缕出金瓶——《金瓶梅》审丑——审美特色管窥
收藏 引用
《池州学院学报》1995年 第3期15卷 43-50页
作者:潘承玉 
《金瓶梅》作为审丑——审美创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逆向反观:以美衬丑,用美的人物和美的环境反照丑的人物;二、正向点化:以丑喻丑,借助为人物设计假的社会关系,取一个丑的名字和着意刻画兽类丑行来喻指丑的人物和人物的丑;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瓶梅》五十三至五十七回真伪论考(上)
收藏 引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2期17卷 25-32页
作者:潘承玉 
《金瓶梅词话》五十三至五十七回的真伪问题,一直是国际金学界未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使用方言的惯性、白描艺术水平、情节逻辑与形象逻辑等角度,在全盘考察词话本和详细比斟这五回与词话本的耦合性的基础上,指出这五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忧伤情结与莲荷原型——席慕蓉的艺术世界透视
收藏 引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1期24卷 106-111页
作者:潘承玉 
对大陆读者来说,再也没有比琼瑶、三毛、席慕蓉更熟悉的台湾女作家了,把它们称之为最具魅力的文坛三枝花,是毫不为过的。非常有趣的是,尽管琼瑶擅长的是小说,三毛着力的是散文,而席慕慕摇动的则是诗的墨管,但他们无疑都是以一种女性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五代通俗小说综论
收藏 引用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2期19卷 45-51页
作者:潘承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从小说文体的内涵精髓而非现代小说的一般形式出发 ,应以“唐五代通俗小说”代替“唐代话本”概念 ,指称唐五代以通俗语体包括通俗说唱语体写成的虚构性叙事作品。它们是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个强劲而耀眼的开端。这不仅是就量而言 ,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国演义》主题再探
收藏 引用
《唐都学刊》1996年 第3期12卷 70-74页
作者:潘承玉安徽省池州师专学报编辑部文学 
本文辩驳了关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诸家之说,探讨了《三国演义》与传统宇宙哲学“天命论”的关系,认为对天命的理解与阐析构成了全书的情节内核,对天命的困惑与欣慰,构成了全书的感情基础,而更重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三国演义》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