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潘超青"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李健吾的“自然”批评观探析
收藏 引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6期48卷 59-69页
作者:钱少武 潘超青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104 
“自然”是李健吾文学批评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重要批评观念,包含了评价标准、主体创作、叙事视角、审美趣味和自然书写等多层次的意义蕴涵和多向度的价值指向,贯穿于作者对文学评价、创作和欣赏等的多重分析和论述之中。李健吾的“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女性剧作主体性与悲剧审美的生成
收藏 引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2期60卷 123-129页
作者:潘超青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重新探讨中国女性剧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建构完整的戏剧发展史观、扩展中国戏剧的研究空间意义重大。回顾女性剧作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困扰女性写作主体性艰难形成的压抑性因素,而这恰恰铸就了女性剧作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这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元节日文化与元杂剧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8年 第3期 96-106页
作者:潘超青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西游故事世代累积,吸纳了多种文化资源和民间传统的影响。在孙悟空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元代是重要的转折期。元代前只见一心护佑唐僧的猴行者形象,而元末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则塑造出一个诙谐滑稽、个性鲜明的孙悟空形象,构成形象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诙谐书生”形象的生成、传播与文化构因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6期 81-89页
作者:潘超青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厦门361005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元曲对宋代诙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5年 第6期 43-51页
作者:潘超青 涂平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诙谐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史上不乏以滑稽、幽默来增添文学趣味的佳作,但纵观历代文学,只有元代戏曲将诙谐发展成了一个时代文艺代表性的审美风貌。本文试图从诙谐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探究元曲诙谐特质的由来,分析其作为一种异于主流审美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俳谐文学与民间文化之关系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6期38卷 177-182页
作者:涂平 潘超青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俳谐文学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两宋期间形成一股创作浪潮,这与宋代民间文化的崛起紧密相关,以杂剧为代表的宋代民间谐趣文化深刻影响了文人的创作理念,使之对诙谐俗趣的认可从生活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然而,顺应文化潮流的文人内心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飞翔在梦的边缘——观小剧场话剧《东房西屋》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07年 第4期 25-29页
作者:邹红 潘超青 
也许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存在着两种力量的撕扯与追问:积极介入当下还是对现实背过身去?是选择贴近生活、还原现实的模式还是追求形而上的哲理性?这对于当下的戏剧创作同样是个必须首先正视的问题。虽然无论哪种戏剧都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初通俗文学语言白话化进程与戏剧语言更新
收藏 引用
《国际汉语学报》2018年 第1期9卷 183-195页
作者:潘超青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之前,民初的通俗文化领域早已广泛地使用白话进行写作,通俗文学作者多身兼数职,在创作、翻译、文艺跨领域的写作中运用相似的语言方式,融汇于跨文体的创作中,直接推动了同属通俗文化的早期戏剧获得白话语体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田沁鑫戏剧的悲剧意蕴
收藏 引用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 第10期 74-77,112页
作者:潘超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通过分析田沁鑫戏剧特有的悲剧意味,探究其在当代戏剧界独领风骚的原因所在。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她以深刻的悲剧意识铸就了作品与众不同的厚重和大气。其中,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纵深感的戏剧内涵,追求古典悲剧的崇高感,丰富饱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两个维度对新时期中国女性剧作的审视
收藏 引用
《三明学院学报》2009年 第3期26卷 282-286页
作者:潘超青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新时期的中国女性剧作在戏剧文学和女性文化两个维度上都体现出意义:作为当代戏剧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诉求;同时又处在女性文化发展的脉络上,致力于在男性权威的笼罩下寻求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两种的写作身份赋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