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牛克诚"
80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生殖巫术与生殖崇拜——阴山岩画解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1年 第3期 107-126页
作者:牛克诚 
一件彩陶,一副面具、一只陶埙、一面岩画,这些被我们称做“原始艺术”的东西,虽然形式简单稚朴,却无不负载着一个沉重丰厚的文化。因此,面对阴山岩画,我们就不仅仅要对它美的形式忘情地阐释和赞叹,更要越过它的线条、形、面,而进入它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景·色——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9年 第9期 22-27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为“第三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主题展览,“景,色--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于2019年9月3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金鸡湖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以“景·色”为会议主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51位知名画家精心创作的51幅作品。“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潘絜兹的中国画观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2年 第11期 52-55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潘裂兹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刻理论思考的工笔重彩画家,他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工笔重彩十六观》、《中国画的装饰性》、《敦煌莫高窟艺术》、《永乐宫元代壁画艺术》等一系列评论及论述,已经形成一个可观的中国画理论体系,这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写实、象征与诗性——军旅画家王天胜的绘画
收藏 引用
《美术》1999年 第8期 65-67,41-43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80年代中、后期,写实的中国画发生了一次转型,即从60、70年代的泛政治性的描绘转向对人间现实的普遍关注。军旅画家王天胜与这段历史同行,他从70年代至今的作品明显地折射出中国画的这次转型。 王天胜祖籍山东文登,1946年生于大连市。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他们在开文化的玩笑——新潮美术的文化观照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1989年 第6期 59-61页
作者:牛克诚 
作为创新者,新潮美术家们是狂热的,甚或,也许还有一点真诚。他们“要用改变我们的视觉方式,思维习惯,乃至生活态度来呼唤一个现代社会的到来。”(皮道坚《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可是,他们的创新行为,既未能完成对文化传统的超越,又忽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工笔,为中国艺术“当代性”代言
收藏 引用
《美术》2011年 第9期 32-33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就像历史上工笔画的衰落并不主要是出于艺术的原因一样,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工笔画的复兴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源于这一时期的当代社会文化。当代工笔是当代视觉经验与审美需求的直接产物,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期昂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时代新象 笔墨华章——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第五届院展”开展之际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3年 第3期 34-35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成立至今已近二十个春秋。2004年在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倡议并组织实施下,一个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美术门类的综合创研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正式成立。创建之初,王文章院长为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笔墨写青绿——许俊青绿山水画的语言解读
收藏 引用
《美术》2017年 第3期 69-74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20世纪90代初,新加坡的一家画廊为许俊印制了一本展览图录,是个青绿山水小册子.作晶不多,但帧帧俱精。我那个时候逛琉璃厂偶然淘到这个册子,就知道了“许俊”这个名字。1994年,我到日本访学,这本小册子就一直带在身边,作为探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的山水画创作观
收藏 引用
《中华书画家》2014年 第10期 84-87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中国工笔画学会 现代工笔画院 
我明确地知道,我创作的是"山水"而不是"风景"。风景画是具体的,它可以清晰地展现景物的自然特征,而"山水"则不然。"山水"是从认识自然景物的本质特征出发的,是对自然之"真"的摄取,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携笔墨远游--读吕品田的水墨山水
收藏 引用
《美术》2018年 第6期 71-75页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吕品田从中学时代即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开车越野、八方写生的风景画家。越野车里装着的写生工具是油彩、画箱以及油画布。40多年以后,他成了一名水墨山水画家,创作工具虽非油画笔、油彩,而是毛笔、墨汁及宣纸,但那种越野的情怀、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