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牛龙菲"
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之补释——再论有关先秦青铜双音钟之乐典资料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1991年 第4期 108-114页
作者:牛龙菲兰州大学历史研究所 
先秦青铜双音钟,是当代中国音乐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发现。但是,由于对与其有关之乐典资料的忽视,迄今为止,有关先秦青铜双音钟之设计缘起、频域尺度、演奏方法、艺术功能的研究,仍处于“无数可能之逻辑推断”的暗中模索,而未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哲学札记三则
收藏 引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 第2期 39-43页
作者:牛龙菲 
音乐哲学札记三则牛龙菲一、乐象与其它万象的异质异构同态同行关系通过人类的文化艺术实践,乐象与其它万象之间有一种异质异构同态同行的关系,即“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记·乐记》)的关系。世间万事万物,都由特异的质料构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存在方式──同人之有关思路
收藏 引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 第2期 28-37,42页
作者:牛龙菲 
音乐存在方式──同人之有关思路牛龙菲正当各种风格、各种样态的音乐,以磁带、光盘为载体,以卡拉OK、音乐电视等等形态进入并轰鸣在当代中国城市、乡村几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角落之中的时候,大陆一批音乐美学家、音乐家,却如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质·哲理·道行 ——切入音乐艺术存在方式之三个特殊层面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 第Z2期 48-55页
作者:牛龙菲 
所谓“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乃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学术共同体当前及未来的关注焦点.笔者以为:“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存在着由关注创造实践之‘社会功能’,到关注客体作品之‘美的本质’,再到关注欣赏主体之‘审美感受’,并最终开始关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的音乐艺术模型——“自同态转换群集”概说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 第2期 48-54页
作者:牛龙菲 
缘起在1988年第2期《人民音乐》发表之《音乐:在四维时空连续统中的自同构变换群集》一文中,我曾提出一个如图一所示的音乐哲学层面“音乐艺术模型”。对此,我曾在那篇文章中做了如下说明;作曲家在一定的文化时空中的行为实践,产生了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观乐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2007年 第2期 50-53页
作者:牛龙菲上海音乐学院 
乐观其深矣。——《礼记·乐记》综观当代音乐,尽管五音令人耳聋,依然有其脉络可寻。当代音乐新作的品级优劣及其前景命运,自然见仁见智。当代实存所有音乐(包括流传至今的以往历代音乐)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衍变,则可分析讨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有关“七平均律”的问题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 第2期 6-13,33页
作者:牛龙菲上海音乐学院 
本文认为:所谓“七平均律”,并不真正“平均”。它以“七反”为其目的,在一定的“调性逻辑框架”中,对某种类型的音阶进行移调演奏。由于乐器品柱、音孔等等条件的制约.这种移调演奏,往往并不精确,因而同一类型的音阶在不同的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发烧友与老子“大音希声”
收藏 引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 第1期 33-34页
作者:牛龙菲兰州大学历史研究所 
本文指出,当代高保真的电声设备,对于人类听觉的发展,无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音乐发烧友的出现与存在,其现实的前提,是现代音响技术的长足进步。但是.以老子“大音希声”的观点而论,音乐的本质并非“声音”本身,而是存在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声相和”还是“意声相和”?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评论)》2001年 第10期 34-35页
作者:牛龙菲 
传世本第二章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世界的逻辑构造与人类的行为实践──“自同态转换群集”之界说兼及对“人本主义哲学”的诠释
收藏 引用
《音乐探索》1996年 第1期 38-43页
作者:牛龙菲兰州大学 
本文针对R·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而言:世间并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的、先验的“逻辑构造”;人们只是通过不同的行为实践,建构着不同的“逻辑构造”,从而以其各自有别的“逻辑构造”(或称“认知模式”),统摄世间万事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