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世勋"
6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富有时代色彩的灯光追求——记青年灯光设计师周正平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89年 第1期10卷 90-92页
作者:王世勋 
如果你在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观看过浙江越剧院小百花团、三团在北京演出的“越剧演唱会”,就会想起那《大观园·黛玉葬花》里似有却无的一片竹林,那《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中诗情画意的自然美景,那《祥林嫂》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谈近四十年的戏曲教育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1年 第1期12卷 23-28页
作者:王世勋 
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革命和建设事业,没有人才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可见人才的重要,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只要有了优秀的戏曲人才,戏曲艺术就会呈现绚丽多彩的前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剧百年回眸(二)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0年 第4期21卷 80-84页
作者:王世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谈把戏曲艺术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3年 第4期14卷 43-46页
作者:王世勋 
1991年1月5日《消费时报》(周末版)上发表了我与樊庆荣同志合写的一篇短文,题目为《让戏曲艺术进入校园》,这篇短文还上了“本期要目”。文章开头这样写道。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多少年来,不仅中国人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纯青·巾帼雄·人间情——记河北梆子演员李二娥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89年 第4期10卷 73-75页
作者:王世勋 
1987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员李二娥荣获第四届“梅花奖”,并举行了专场演出,全面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专场演出中,她演的四出戏是《打焦赞》、《铁弓缘》(“复仇”一折)、《杨七郎与杨七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振兴京剧要从娃娃抓起”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9年 第4期20卷 96-98页
作者:王世勋 
“振兴京剧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一个很好的口号,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从近年来的京剧舞台演出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笔者认为,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口号,仍然有不少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值得探讨与解决。一、从娃娃抓起并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限深情凝聚在京剧脸谱上——走近盛华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7年 第3期28卷 127-128页
作者:王世勋 
我翻阅盛华在京剧脸谱艺术园地里默默耕耘,历经十个寒暑春秋的《京剧脸谱图解》时,真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剧新编历史戏断面谈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1年 第3期12卷 32-35页
作者:王世勋 
所谓京剧新编历史戏,一般的看法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剧目。其题材范围包括从远古时代直至1919年“五四”以前的历史阶段;也包括采用民间传说、神话寓言等所编写的历史故事戏。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校工作四十年散忆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4年 第2期15卷 77-80页
作者:王世勋 
前言 我于1993年退休时,整整在戏曲艺术院校工作、生活了41个寒暑春秋。其间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很多很多,当然,忘却的和应该忘却的以及不宜本刊发表的也确实不少。在这里拾起的只是“戏曲艺术教育与教学”这棵大树的点点叶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要改革 形式要多样——漫谈发展戏曲艺术的途径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3年 第1期14卷 6-10页
作者:王世勋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特区时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为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文化部在《关于深化文艺体制改革的十点意见》中也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