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如昆"
3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颖创意 巨大成功——记北京戏校巴黎行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5年 第5期 34-35页
作者:王如昆 
“北京戏校巴黎行”是中国驻法使馆、文化部驻法文化处为我们演出团起的名、定的位,概括我们这个项目的特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家访谈录”制作始末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2年 第10期 50-55页
作者:王如昆 
北京京剧曲振兴协会成立将近30年了,回顾走过的路,我们做了一些有意义、开拓性的好事,“艺术家访谈录”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艺术中专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研究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0年 第3期21卷 57-59页
作者:王如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令人难忘的“少儿京剧百场演出”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3年 第1期 44-48页
作者:王如昆 
今年是我们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建院六十周年,总想写点东西纪念我们曾经为戏曲事业做出的努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痛哉惜哉梨园英才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3年 第4期 46-48页
作者:王如昆 
2012年12月27日,张学津师哥追悼会前,我接到江西、湖南、湖北、上海等地同学、朋友的来电,他们对学津师哥的辞世表示了深深的痛心和惋惜,并要我代表他们到灵前一祭,还希望索要师哥自述的传记(《生正逢时》。这些人和我一样,是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怎样学唱京剧(上)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1年 第2期 66-68页
作者:王如昆 
京剧的“唱”,是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曲调丰富而多彩,她的弦律悠扬而委婉,她的一腔一韵浸透着前辈创作的心血。这一腔一韵滋润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生活,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曾几何时,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里,上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到艾老家中颁发“终身成就奖”纪实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2年 第11期 66-67页
作者:王如昆 
2012年6月2日20时50分,上海传来噩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老文艺四级),素有“江南第一丑”美誉的艾世菊老先生驾鹤西去。尽管我们有一定思想准备,毕竟老人家已是96岁高龄,但仍是难掩痛惜之情,艾老的音容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怎样喊嗓练声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1年 第1期 50-53页
作者:王如昆 
唱戏,用嗓是戏曲演员和戏曲爱好者的头等大事。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怎样喊嗓练声,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课题。咱们从嗓音的天赋条件和后天努力为切入点,和大家研究一下喊嗓练声的程序,罗列一些方法。最后探讨一下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荷才露尖尖角──记李小培和她的师长们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1998年 第3期 62-63页
作者:王如昆 
小荷才露尖尖角──记李小培和她的师长们王如昆李小培──在北京市戏曲学校演出剧目中、在电视台字幕上、在剧场广告牌上,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她,在《赤桑镇》中饰包拯,那真诚直率感人至深的耐心劝说,通过铿锵有力的演唱,把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艺术进校园”传播京剧十四载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8年 第12期 32-35页
作者:王如昆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 
弹指一挥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引领下,“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自2005年4月启动的“民族艺术进校园一年一千场”活动,有60余个专业团体、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把京剧、曲、皮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