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忠林"
9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佛寺图式的象征观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7年 第2期33卷 195-197页
作者:王忠林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文章主要以中国佛寺的象征图式来阐释其象征观。我们认为礼制观、风水观和吉祥观是中国佛寺象征观的三大特质,其中最显现的是礼制观,最遮蔽的是风水观,而最受欢迎的是吉祥观。佛法因缘而说,佛寺的象征观也并非不可突破的畦畛,它具有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故宫藏斯瓦特四臂佛像的图式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3年 第6期29卷 174-176,173页
作者:王忠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斯瓦特四臂黄铜佛像,学界或定名观音或定名弥勒。通过对该像佛像持物及标帜的详细考察,我们认为它是一尊融合斯瓦特风格与吐蕃风格的四臂弥勒像,而非观音像。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实物遗存,论证了四臂弥勒佛像所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写实与象征的平衡:《阿尔诺芬尼结婚像》解蔽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5年 第4期31卷 203-205页
作者:王忠林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杨·凡·艾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自然主义的写实图式与中世纪的象征体系合而为一,完美融合,达到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开启了尼德兰油画历史的新气象。我们对尼德兰画家杨·凡·艾克《阿尔诺芬尼结婚像》的误读,缘于对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孔子造像溯源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0年 第11X期 84-88页
作者:王忠林南京大学哲学系 
本文从古代文献记载、儒教造像及三教造像的语境中梳理出孔子形象的历史脉络,从而得出孔子的形象从来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孤立的存在结论。作者认为对于孔子造像追问的意义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考古与还原,更重要的是把孔子作为一个历史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个超混沌系统的设计与电路实现
收藏 引用
《电机与控制学报》2009年 第A01期13卷 193-198页
作者:王忠林 王光义滨州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山东滨州25660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为了提高超混沌系统的随机性以产生复杂的超混沌信号用于混沌保密通信,通过在一个统一混沌系统中引入一个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一个超混沌系统。利用理论和数值仿真的方法对系统的基本特性,如平衡点及在平衡点的特征值、分形维数、分岔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的切换四涡卷超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2010年 第12期59卷 8407-8413页
作者:刘扬正 长圣 王忠林南京工程学院非线性物理研究所南京211167 滨州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滨州256603 
构建了新的包含2个子系统的切换四涡卷超混沌系统,2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切换.分析了2个子系统的分岔图、平衡点的稳定性、Lyapunov指数以及动力学行为的演化过程.设计了实现切换四涡卷超混沌系统的电路,系统以时间依赖和状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圣与世俗的圆融:雍和宫弥勒大像的象征意蕴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8年 第3期34卷 226-230页
作者:王忠林 嵇亚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盐城224007 江苏省文化厅江苏南京210029 
雍和宫弥勒大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藏传佛教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文化意蕴。其象征寓意具有多维性,从主题的象征,到仪轨的象征,再到量度的象征,它既体现了佛教造像和信仰的内在规定性,又渗透着政治和文化的时代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云冈到龙门 佛教造像中国化的演变
收藏 引用
《中国宗教》2019年 第3期 68-69页
作者:王忠林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北魏(386-534)是佛教造像中国化演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佛教造像从印度风格逐渐向中国风格转变,为唐代中国化的佛教造像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天兴元年(398)定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零星开凿的石窟,到兴安元年(452)文成帝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椭圆凸轮波发生器谐波齿轮传动设计计算
收藏 引用
《机械工程师》1991年 第2期 21-24页
作者:王忠林北京航空航天工业部699厂 
本文给出了柔轮齿圈中线变形形状为椭圆的情况下,柔轮变形参数及齿轮啮合参数的计算公式。并且指出波发生器凸轮轮廓应为椭圆的内等距曲线,但可以用相应的椭圆曲线代替。文中最后给出了设计计算步骤、计算实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能与必然--论弥勒图像的转型与定型
收藏 引用
《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 第6期 26-33页
作者:王忠林<中国佛教艺术> 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大学宗教学系 
弥勒图像渊源于古印度,流经西域,盛极于中土。其图像的演变经历了"仙佛模式"、"交脚弥勒菩萨"、"倚坐弥勒佛",最后定型于"布袋弥勒"的形象。那么弥勒图像为何最终定型于布袋弥勒?本文从可能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