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才勇"
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中华艺术的内流转之美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 第1期67卷 48-58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中华艺术的美学叙事基本止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表述,理喻上总体托付给对应审美经验,无法由作品形式直接指认。归根结底,审美效果还是由作品引发。无法由作品具体要素指认是因为作品要素以兼性或曰中间性状态出现,无以确定。同比而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形式创制的有极和无极——中西艺术范式差异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1期64卷 64-72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艺术作品形式创制的出发点是现实形式,由此衍生出作品形式创制的有极和无极方式。有极方式具体有二:直接以现实形式为极和抛开现实自创形式媒介。再现和表现、叙事和抒情等言说的其实是艺术形式创制两个有极方式。以再现为极的艺术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文化艺术影响研究中的间性思维——以中华艺术对西方创作界的影响为例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 第2期42卷 166-173,208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中华艺术自17世纪始对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有案可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于这段影响史的存在虽然无人否认,但是,西方和中国研究界对之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原因在于:相关话语只是停留于现象描述,没有真正深入跨文化艺术互鉴的实际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绝对美相对美之分与形式论内容论美学之争——一个艺术美学难题的显形及其化解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 第3期 72-79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129 
18世纪欧洲美学讨论中出现了一个新见:区分绝对美和相对美,这是尽人皆知、无人不提的。但是,少有论说的是这个新见的现代意义。这个新见其实表明,现代主义还未正式兴起尚处于前奏阶段时,理论上已经开始热身。后来美学讨论中出现形式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形式创制的有体和无体——中西艺术范式差异再辨析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22年 第5期 142-151,178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艺术形式创制有其现实关联,即从出于物。物有形也有体,形来自人对物的把握,体则来自物本身。唯有有体,呈现体性和体相的形才是即物的,才会给人以实感。西方艺术,无论是希腊—文艺复兴传统,还是现代主义,艺术形式都是有形有体的,因此写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崇高论美学与现代艺术审美范型描述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 第3期 138-143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崇高论美学是西方美学史古典时期的产物,罗马帝国时最初提出,十八世纪时理论成型最终落定。表面看,这个美学理论与此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出现的现代艺术没有什么关联,简单的时间逻辑也会拒绝这种关联,事实上,迄今也很少有人去言说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形式创制的有物性和无物性——从意义发生看中西艺术范式差异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23年 第11期 152-161,178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艺术离不开物和物之形。呈现于艺术中的物之形分为有物性和无物性两种,由此可以从意义传达层面披露中西艺术意义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不仅即物,也带有物性,因而呈现出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外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18世纪梅森仿中华与东洋瓷看中欧、日欧及中日美术文化
收藏 引用
《学习与探索》2021年 第5期 176-184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欧洲瓷器自主生产的始作俑者——梅森瓷器产生于18世纪初,其最初的发展是通过仿制中华瓷器实现的,明末清初由于中国战乱,欧洲从中国进口瓷器业务减少甚至暂停,于是转向日本,这就使初步发展时期的梅森瓷器由最初仿制中华瓷器转向同时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文学艺术西方影响史研究的几个疑难问题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 第5期38卷 91-99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艺术对西方创造界发生持续影响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但是,相关话语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往往流于一般口号性断言,以致该话语对我们的文学艺术与文化认知所内蕴的意义无法充分展现出来。这主要在于,只见有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性的美学话语——论本雅明的现实意义
收藏 引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 第4期 39-44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本雅明思想的核心在现代性,那不是由哲学而来的现代性思想,也不是基于社会学视野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而是由文学艺术而来的现代性洞察。他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对文学(艺术)现代性的准确揭示,其次在于深刻的现代性批判,最终在于应合后现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