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才勇"
41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视觉现代性的诞生——印象派画法的哲学分析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2年 第11期 16-23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 
印象派画法的意义并不单纯在美术上,同时也在其引发的视觉转向上。这个转向不仅体现出人类视觉审美开始走向现代,也彰显出人类精神生活走向新一轮的递变:在对主体作为世界依据的笃信中,由先行预定转向即时生成;在对主体性精神的信奉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E·布洛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1989年 第2期 31-36页
作者:王才勇 
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系20世纪西方思想界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1885年7月8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早年在德国攻读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流亡瑞士和美国,世界大战结束后回民主德国莱比锡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上釉陶器
收藏 引用
《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 第4期 89-96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欧洲对中国陶瓷的赞赏和景仰从一开始接触时就已出现,但直到17世纪时,才出现了一股席卷整个欧洲的效仿热潮。欧洲在还没有掌握瓷器生产技术之前,就用陶器上釉方法进行仿制,出现了所谓中国风上釉陶,即便在能自主生产瓷器的18世纪,依然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视觉美学的平面性转向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 第9期34卷 75-80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平面性是现代视觉审美的语汇特质之一,崛起于19世纪中下叶。与人类早期由于技巧所限而出现的平面化不同,作为现代视觉形式的平面性是刻意将三维成像转化成平面形式的结果。其策略是约减,将对象的三维特性约减成平面性图形;效果是一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美理念与审美标志——康德论艺术作品对理性理念的展示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10期42卷 186-193页
作者:毕聪正 王才勇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以艺术作品展示不可见之物,一直是艺术实践、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目标与论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此问题也作了独到论述。首先,审美理念凭借其中的丰富直观展示不可见之物的理性理念;然后,想象力为审美理念附加一个作为艺术作品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克·托比的画法创新与东亚水墨
收藏 引用
《美术学报》2022年 第1期 105-113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托比1935年发明了"白色书写"画风,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网状铺满画面的抽象风格,进而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战后世界画坛的地位,对包括波洛克在内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白色书写"到抽象画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8世纪欧洲中国风壁饰画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年 第6期35卷 1-10,F0002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中国风壁饰是欧洲艺术里的中国时尚在18世纪走向高潮的体现,其间有对中国场景的想象性建构,更有对中华艺术的直接仿制和发挥,并出现仿制中的欧式发挥和发挥中的形式感拓展、装饰化逆转与跨文化挪用诸情形。这段史实就欧洲艺术创造而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画西渐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 第7期 57-58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 
本文之东画西渐指的不是单纯的东画西行,而是指东亚美术对西方创作界的影响。这一影响自十七八世纪开始出现,至今未衰,已然成为西方近现代艺术史的一个客观史实。总体而言,这一影响可以分为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托与布歇的中国风绘画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年 第1期34卷 8-17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 
华托与布歇作为法国洛可可绘画的著名代表,在欧洲画史上率先加入到当时工艺美术领域盛行的中国风之列,创作了大量中国风作品,成为了欧洲绘画领域中国风的开拓者和推进者,进而不仅对欧洲绘画领域,也对工艺美术领域的中国风产生了深远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华美学术语德译的几个问题研讨
收藏 引用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1期22卷 103-108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中华美学术语的德语翻译就像其他西语翻译一样,明显晚于美学作品(艺术品)在西方的传播--那是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的情形。这绝不是由于西方对中华美学没有了解的兴趣,而是翻译的格外艰难所致,尤其是作为中华美学核心的术语翻译,这个艰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