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该文简要介绍了光纤复合相线的特点,就其推广中面临的防雷问题、余缆及接续问题、施工问题、设计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摘要: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及螺旋锥齿轮计算软件对桥总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及接触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桥总成加载变形后,齿轮副原始接触区偏离了原来的啮合位置,出现了反车面齿根月牙洼磨损、噪声大等问题。从总成加载变形量计算出发,分析齿轮副接触区在存在变形量情况下的加载扩展,并对空载接触区进行预调设计,以补偿总成加载后齿轮副啮合位置的变化,解决加载后接触区变化过大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
摘要: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min(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mm(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mm(P<0.05)。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角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摘要: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个体化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植入体隆眉弓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眉弓低平要求隆眉弓女性患者9例,年龄24~31岁,平均26.5岁。术前获得颅颌面CT扫描数据,根据患者要求设计眉弓增高范围与高度,并制造个体化PEEK植入体。术前、术后拍摄照片并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9例患者面部表情正常,均未出现运动神经损伤、排斥反应及医源性感染,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与术前相比,眉区眶骨低平得以改善,面部轮廓立体和谐。结论内窥镜辅助下个体化PEEK植入体隆眉弓术安全有效,能较大程度重塑面上部轮廓,加深上睑窝并改善凸眼现象,达到眉眶区立体感增强的美容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普通水力旋流器在分离天然气水合物泥砂混合浆体的过程中,外界不稳定工况易导致天然气水合物浆体分解出天然气气体,加之其与外界环境中的空气结合更易产生空气柱,而空气柱会影响旋流器的分离效率和分离精度。鉴于此,设计了内置扭带水力旋流器。采用Solidworks 2018对水力旋流器进行三维建模,利用ICEM CFD对模型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采用有限体积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度的扭带与水力旋流器组合,来对比分析该设备中内部流场的变化对分离除砂效率及分离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扭带的放置消除了空气柱对沉砂口排出砂的阻碍,增强了内旋流效果并提高了分离效率及分离精度;内旋流增强及稳定性提高使未被完全分离的天然气水合物泥砂混合浆体在内旋流区停滞时间延长,将泥砂与水合物进行二次分离,提高了水合物浆体纯度,使得溢流口的水合物含量激增并出现突兀的波峰;200 mm非变径扭带与水力旋流器组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分离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分离器性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为了使高精度GPS普及化,开发了一套成本低廉、外观小巧的高精度定位系统。不同于基于本地基站的差分定位方法,此系统可嵌入多种设备,便于携带。首先由MC110M模块先获取米级定位信息,使用嵌入式处理器STM32F105结合千寻位置的差分数据嵌入式SDK、驱动SIM7600芯片完成自动注册千寻位置差分账号、获取差分数据并转发给支持差分的GPS设备等功能,最后对获取的RTCM数据进行解算得到高精度定位。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差分状态下的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别。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下颌骨外板夹心移植扩展下颌骨矫正咬合关系正常的面下部不对称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面下部不对称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颌面部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颌面骨骼三维数据,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外板的截骨范围和截骨导板。按截骨导板截取供区侧(较大侧)下颌骨外板,将截取的下颌骨外板节段性分割后,按受区侧下颌骨外板弧度夹心移植固定于受区下颌骨外板内侧,增加下颌骨厚度。于术后7 d和术后6个月随访,进行颌面部CBCT扫描,通过调查患者对面形满意度评分(1~5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测量下颌升支高度(Co-Go)、下颌骨体部长度(Go-Me)、下颌骨外板厚度和体积变化,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对面形满意度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的Co-Go和Go-Me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事后检验(Tukey’s HSD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6例面下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龄18~40岁,平均25.2岁。手术方式:取较大侧下颌骨外板夹心移植到对侧扩展下颌9例,在外板夹心移植同时行颏部截骨成形术7例。随访6个月~5年,平均18.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下唇麻木,均于6个月内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面下部轮廓形态对称性得到明显改善,且维持良好。患者对面形满意度评分术前为(1.63±0.62)分,术后6个月提高到(4.19±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区侧Go-Me和受区侧Co-Go在3个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供区侧,术后7 d下颌骨外板厚度最大减小6 mm,术后6个月厚度较术后7 d最大增加2 mm;在受区侧,术后7 d下颌骨外板厚度最大增加6 mm,术后6个月厚度较术后7 d减小2 mm。受区侧下颌骨外板体积术后7 d较术前增加(4415.94±1017.21)mm^(3),术后6个月较术后7 d缩小(202.63±300.85)mm^(3)。结论对咬合关系正常、无咬合平面偏斜的面下部不对称畸形,采用对侧下颌骨外板夹心植骨能有效扩展移植侧下颌骨宽度,增加下颌骨体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摘要:基于德尔菲法明确PACU内护理工作项目内容,并对其重要性和难度等级作出评价。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场观察法,按PCAU收治流程设计PACU内护理工作内容观察表,邀请20名麻醉医疗、护理及管理领域的专家就内容、重要性和难度等级进行3轮咨询,对结果进行汇总。结果:3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91,0.90,专家咨询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15,0.24,0.36,P <0.05;最终确立PACU内护理工作内容包含6项一级条目、26项二级条目、76项三级条目,各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80,难度系数在0.06~0.50之间。结论:咨询专家具有较高参与性,权威较高,协调性较好,基于德尔菲法的PACU内护理项目内容的确立有利于规范PACU内护理工作内容,为PACU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针对小型大棚内人工喷药过程中存在的操作者农药中毒、药量喷洒不均匀问题,设计了一种无人操守的小型互换式大棚轨道自动喷药机构,在大棚中间顶部安装两条轨道,轨道上装有带有控制电动机的行走装置,在该行走装置下方设有快速对接的专用接口,小型自动喷药机构上方设有与之对应的快速对接口,可以与轨道上的行走装置进行快速对接,实现快速挂接及快速卸下。使用三维软件对小型自动喷药机构整体结构进行了具体设计并对其轨道进行了受力分析及强度校核计算。每个大棚只需要安装一个带有行走装置的轨道即可,一个小型喷药机构可以用于多个大棚,提高了小型喷药机构的利用率,降低了大棚的建造成本。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