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洪伟"
27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铜红斑彩和催色留白:钧瓷意象美学探索的“加减法”
收藏 引用
《许昌学院学报》2025年 第1期44卷 40-47页
作者:王洪伟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钧瓷是中国历史名窑中最具意象美学风格的瓷种。在钧瓷发展史上,以铁系青蓝釉为基础的铜红斑彩工艺从最初的无意识、非自觉运用到熟练运用,再到自然主义的追求,是一种独特的陶瓷意象美学表现方式。在钧瓷现代性转化趋向中,铜红斑彩和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多波束的滨海港护岸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监测
收藏 引用
《水运工程》2025年 第2期 191-196页
作者:孟祥勇 薛国栋 曹豹杰 高瑞超 孟宪阔 王洪伟 刘仕星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300220 
基于多波束测深系统监测滨海港物流园护岸外侧海域的短期冲淤变化。研究发现,护岸拐角处外侧海域存在一个呈东西走向的冲刷坑,长约570 m,宽约110 m,其边缘已至护岸底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对2023年5月—11月期间的监测数据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风格与历史事件——关于董其昌新颖画法成因的三种史学解释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年 第2期 49-57页
作者:王洪伟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84 
中西方学者都曾关注过董其昌新颖画法的成因,美国学者高居翰坚信1602年董其昌经过与利玛窦"一面之缘"后画风受到西方铜版画的影响。台湾学者石守谦则认为画家1597年那次刻意的"杭州之行"具备决定性价值。事实上,159...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种冲击-冲压式超音速压气机设计尝试
收藏 引用
《推进技术》2014年 第4期35卷 479-484页
作者:王洪伟 孙芳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为了探索高负荷压气机设计技术,提出了一种冲击-冲压式超声速压气机的设计方案。设计得到的冲击式转子在叶尖切线速度为457m/s下实现了4.6的压比和0.88的绝热效率,该转子的出口马赫数高达2.1,采用了冲压式静子来实现减速扩压,结合边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反观:以“他者”眼光重构中国陶瓷史体系——兼论方李莉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视角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年 第1期 222-231页
作者:王洪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以方李莉为代表的中国陶瓷史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以"他者"或"异文化"为研究方法策略,梳理其以当下陶瓷文明田野回望、还原古代中国陶瓷史旧观,以古代中国陶瓷的发散地反观原产地中国或汉族陶瓷的真实历史面貌,以宏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先向龙池霑帝泽,愿歌鱼藻乐皇风”——从翰林院时期的诗文管窥董其昌仕宦初衷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年 第6期 60-67页
作者:王洪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晚明山水画家董其昌及其艺术,在20世纪受到多种时代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左右。时至今日,我们对他的认识虽然渐趋全面而客观,但"上流无用"、"朝服山人"等极力否定其政治抱负的偏见,依旧弥漫在当前学界。即便有些学者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苏立文“冲击—反应”模式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变革观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4年 第12期 136-144页
作者:王洪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英国学者苏立文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与变革的见证者,也是西方学界最早对之进行专题研究的学者。他关于早期中国现代艺术的变革观,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界盛行的"冲击—反应"论的运用。西方冲击—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临郭恕先山水》纪年与“粉本”诸问题谳疑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年 第1期 105-111页
作者:王洪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现藏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临郭恕先山水》一作,是董其昌对晚明时期流传的某件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的临仿。美国学者吴纳逊、高居翰和台湾学者石守谦针对其创作时间和所临“粉本”等问题,于上世纪不同时段发表过一些简略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与文化品格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 第6期41卷 239-245页
作者:王洪伟 林波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9 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段。随着思想层面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的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整体文化格局的变化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变化,使得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在整体上呈现多元、互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现存十余封《致吴大羽信》管窥吴冠中早期艺术思想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5期17卷 117-128,156页
作者:王洪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目前学界针对吴冠中早期艺术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借助其晚年的回忆文章和自传,对现存的十余封《致吴大羽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这批书信内容的深入解析,我们既能觉察到吴冠中在青木关时期,因人事纠葛和师资匮乏而导致的学艺困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