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燕子"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职教师范生的心理资本能提升工作中心性吗?——专业认同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作用
收藏 引用
《职教论坛》2024年 第5期40卷 70-80页
作者:王燕子 袁晓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38 
目前职教师范生从事职教教师工作的意愿较低。定量研究显示:职教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显著正向影响专业认同和工作中心性,其中专业认同起中介作用,而核心自我评价高的师范生,其心理资本通过专业认同对工作中心性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因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认知心理学视阈下微纪录片的听觉美学观--以“一带一路”题材为例
收藏 引用
《东南传播》2024年 第6期 141-144页
作者:黄燕燕 王燕子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广东佛山528199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广东广州510320 
声音在视听艺术中一直被大众视为画面的附属品。但在“微”时代,声音在听觉系统中构建的美学维度,甚至能够超越画面而存在。它不仅能够以声叙事、以音喻事、以乐传情,还折射了社会文化的时代、地域、民族风貌和精神等。在认知心理学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中的情感培育——以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实践为例
收藏 引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6期 12-19页
作者:罗强强 王燕子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制度优势如何在基层治理中转换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基于新疆哈密市荞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驻村干部以国家代理人的身份下沉至农村社区,他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站在群众的角度考量民生疾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民俗文化影像中的“中国精神”——以“叶问叙事”与“咏春精神”为例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6年 第10期 192-199页
作者:王燕子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是“文化强国”的目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最重要的是挖掘出中国故事中的“中国精神”,这才能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像叙事便是中国故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的传播研究
收藏 引用
《今古文创》2023年 第31期 98-100页
作者:黄燕燕 王燕子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广东佛山528199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可能性。当可感可知的视觉传播手段和内涵丰富的传统书法审美“碰撞”,书法艺术冲破特定的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微电影与80后的体验时代
收藏 引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4期35卷 20-22页
作者:王燕子广东财经大学80后9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 
80后原是社会学范畴内的代际称呼。但是,将80后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80后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际称呼,它代表着一类人群,他们是见证并推动体验时代发展的一群人。这些人并不严格符合80后的年龄标准,一定出生于1980年1月1日到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电影传播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10年 第1期 134-135页
作者:王燕子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爱国主义电影是一种信息载体,它以影像的形式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本身是一个有着多元价值观的群体社区,因此,在爱国电影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特有的传播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影片以及对受众群的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文本中的“媒介间性”
收藏 引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 第3期 110-112页
作者:王燕子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媒介与艺术的生存息息相关,不仅关系到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样式,还关系到艺术品的意义形成。可以说,媒介性是艺术品意象世界呈现的关键性要素。而媒介间性是媒介性生成的核心问题。媒介间性在艺术文本中的呈现,可以在媒介元素之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互联网视听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融合——谈微电影的体验消费
收藏 引用
《文化研究》2016年 第4期 278-291页
作者:王燕子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新媒体网络时代,看电影不仅是视听娱乐的一种单纯消费,而且是一种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的视听娱乐与社交行为相结合的体验方式。微电影的兴盛代表了互联网视听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的一种趋势。就微电影目前的状况来看,所谓的草根型微电影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第二媒介时代的青少年观影行为分析——以微电影为例
收藏 引用
《青年探索》2015年 第4期 11-15页
作者:王燕子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8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 
第二媒介时代的传播方式是立体型、网络化的传播方式。生活于第二媒介时代的青少年,具有网络原住民的自由特性,主要表现为一种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消费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他们的观影行为不再满足于得到某种艺术教益,更多的是作为多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