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混相驱数值模拟是验证室内实验结果以及开展敏感性分析、注入方案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油藏流体模拟和长细管、试验井组的混相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较为吻合,确定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最小混相组成MMC(37.1:62.9)在油藏条件下能达到混相状态,经压力、温度以及注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在Ⅳ区推荐交替注入方式(周期半年),累计混相段塞大小0.1PV,注Ⅱ、Ⅲ层;采Ⅰ、Ⅱ、Ⅲ层。
摘要:针对油田储层物性和流体特性,选择了具代表性的试验井组系统地开展了注富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油藏适合开展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长细管实验确定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最小混相组成(MMC)在实验条件下能与地层原油混相;长岩芯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驱含水98%后,实施混相驱可提高采收率15%以上。通过长细管模拟,确定油藏条件下(温度83.9℃,压力10.2 MPa),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最小混相组成为37.1∶62.9。利用数值模拟对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及注入层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推荐方案为EOR-1井组为交替注入,注入量0.10 PV,注入速度600 m3/d(地下体积),注Ⅱ、Ⅲ层,采Ⅰ、Ⅱ、Ⅲ层;EOR-2井组为连续注入,各井组注入量为0.30 PV,注入速度600 m3/d(地下体积)。推荐方案预测可提高采收率14%~15%。从矿场实施先期效果来看,EOR-1井组有明显的超覆现象发生,混相效果变差,建议采取适当措施抑制气窜;EOR-2井组混相效果理想。
摘要:目前文献报道的各类气/水交替(WAG)注入方法中,采用采收率、TRF(Tertiary recovery factor)、累计净现金流及NPV等常用指标来优化段塞方案时经常会得出不同结论,其实质是该类WAG设计方法本身就忽略了注入气与波及区剩余油的定量关系。通过富气驱过程中产出气密度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富气驱WAG注入新方法,即EWAG(Efficiency WAG)定量优化设计各WAG周期的气段塞、水段塞及WAG总周期数。在M油田算例研究中,与几种常用的WAG注入方法相比较,EWAG在采收率、TRF、液化气回采率及累计净现金流等指标上均优势明显。
摘要:调剖效果预测是对调剖措施进行决策和方案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影响调剖效果的因素分析,建立了BP网络效果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改进。模型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效果对比分析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靠。可利用BP网络模型进行调剖效果预测,并为调剖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CARD15基因Sty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云南高原奶牛结核病易感性的关联。选择云南昆明、玉溪、大理等地结核病阳性奶牛103头,结核病阴性奶牛98头,共201头为研究对象,应用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通过PCR-RFLP与PCR直接测序法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获得CARD15基因Sty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该位点与云南高原奶牛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CARD15基因的StyⅠ酶切位点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在结核病例组中AA、AG、GG基因型频率为0.03、0.42和0.55,A、G等位基因频率为0.24和0.76;在结核对照组中AA、AG、GG基因型频率为0.01、0.05和0.94,A、G等位基因频率为0.04和0.96;对多态性位点的遗传模式进行分析,最佳遗传模式为显性遗传(dominant),在此遗传模式下基因型AG-AA在病例组的频率4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频率6.1%,OR(95%CI)=0.08(OR<1),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01)。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奶牛CARD15基因Sty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的发生有显著关联性,且基因型AG-AA可能是结核易感型。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