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秀臣"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仪式到艺术——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 第4期dong z卷 111-120页
作者: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00732 
祭祀主要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用性的。"祭祀主敬",是祭礼举行的心理基础,也是仪式开始和艺术发生的情感前提。相同的情感冲动,让早期人类走进仪式的同时也走进了艺术。祭祀仪式通过对感情的文饰,构建起现实和象征的两个世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礼乐文明:中华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17年 第3期 7-11页
作者: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礼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开启了中华文艺发展演变的进程,奠定了其基本走向,铸就了其民族品性。探讨中华文艺思想的起源必须回到艺术的原点,回到早期礼乐文明,回到以典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礼仪”与“兴象”——兼论“比”“兴”差异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1年 第4期 196-207页
作者: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兴象"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六经"均包含"象",而"礼仪"之"象"最为普遍,也最为人所忽略。礼仪是"兴"的艺术演示,"仪"通过"兴"表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代礼制的嬗变与雅乐内涵的变化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 第4期 165-170页
作者:王秀臣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与雅乐体系的发展与成熟相一致,与《诗》文本的结集和形成相一致。雅乐作为周代典礼制度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典礼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决定了雅乐的艺术构成,而典礼制度的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先秦“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的意义生成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 第4期31卷 36-45页
作者: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命名是万物意义的显现,是人和世界的出场。由普通名称进入到礼仪称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辞的修饰和转换,而是人文精神的觉醒、哲学思想的突破和文化秩序的构建,礼仪称谓具有特别意义。先秦诸子时代的名、实大辩论和儒家的"正名&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11年 第3期 31-40页
作者: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修辞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并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也并不是从文辞而是从语辞开始的。礼仪称谓作为语辞修辞的重要形式,伴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逐渐形成,展示出上古修辞活动的生动场景,是古代语辞修辞的活化石。表意曲折、含蓄、委婉是礼仪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礼”雅乐的艺术构成
收藏 引用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4期29卷 27-33页
作者:王秀臣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制度的建设周期决定了雅乐发展的节奏,雅乐体系的成熟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三礼”雅乐体系所对应的是礼乐制度的成熟形态,大概范围当是西周穆王以后至春秋时期。由于礼与诗、乐特殊的渊源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压裂改造系统工程在大庆杏北油田的应用
收藏 引用
《石油钻采工艺》1997年 第6期19卷 93-95页
作者:王秀臣 姚海晶 兰乘宇 侯德林大庆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工程地质研究所 
压裂改造系统工程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保持稳产为目标,从改造区块的整体出发,以欲压裂并为中心,对其注采系统实施最佳改造措施,使油井压裂后达到较理想的生产状态。阐述了对欲压裂改造油藏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管理和系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乐”与“诗”的早期形态演变
收藏 引用
《阅江学刊》2013年 第4期5卷 107-112页
作者: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在诗、乐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纯粹意义上只有结合或只有分离的时代,诗、乐的结合与分离长期并存且相互转换。"三位一体"的诗、乐、舞结合是仪式形态而并非最初形态。由于仪式形态的重大影响掩盖了其产生初期起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
收藏 引用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8年 第3期 125-126页
作者: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自从上个世纪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以来,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按照原型理论,创作的源头不是单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是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世代代的历史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