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纪人"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文论的三原点和元结构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 第6期 39-47,67页
作者:王纪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国当代文论一度出现了失语症 ,归根结底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和话语空间。本文依据中西会通的理念 ,试图对纷繁复杂的中国文论进行简化和去蔽 ,在中西交汇中揭示出中国文论的原点是道、境界和韵 ,并且对此进行现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文学真实性的再思考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 第3期 40-44页
作者:王纪人 
真实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读者对文学的首先的要求。但是对待艺术的真实性一直存在着片面的理解,特别在近几十年的文学理论中被搞得混乱不清。例如要求现实的描绘同现实本身完全相似,要求艺术形象酷似原物,把艺术当作原物的复制品、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的速朽与恒久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 第2期 13-18页
作者:王纪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34 
速朽是文学的日常性事件,文学的商品化、时尚化、粗鄙化和快餐化加快了文学速朽的进程。为求文学的恒久性,需要创作锲入生活的内核和精神世界的深层,表现更为重要和经久的特征;以实存世界为材料,经过艺术感知和艺术想象重构一个世界,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特色”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1991年 第5期 9-10页
作者:王纪人 
电影的“中国特色”,我倾向于更多地从文化角度上理解,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不是其它。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表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表现中国的生态和心态,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体现中国的情绪、情趣和理想的,都是具备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叙事焦虑中的文学探索和突围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2011年 第6期 44-47页
作者:王纪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总是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长篇小说创作尤其如此。叙事不只是方法技巧,也涉及小说的叙事类型和叙事模式。纵观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叙事方面的种种变化乃至转型,但一切尚处在“摸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忠实与创造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1995年 第3期 7-8页
作者:王纪人上海师大中文系 教授 
对于名著的改编,通常都恪守忠实于原著的准则。因为既为名著,自然有许多不可轻易改动的文内涵和美学意蕴,名著往往脍炙口,任何大的改动,都可能与大众的审美期待相抵触,从而遭到指责非难。除此以外,还可以举出诸多颇有说服力的理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当代中国文论有效性的质疑与分析
收藏 引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2期25卷 46-49页
作者:王纪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200007 
任何有效的文论都应具备实践性的品格,可是当代文论与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和艺术实践严重脱节。许多理论观点在文论圈内热热闹闹,一出圈外则乏问津。即使如“新写实”、“后现代”一类口号似乎与部分创作现象相吻合,但问题在于它们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十年来的文学走向和文学经验
收藏 引用
《上海文学》2008年 第6期 60-61页
作者:王纪人 
2008年4月11日,由上海作协、《上海文学》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中环"杯《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大奖赛颁奖仪式暨"反思与展望: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研讨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来自北京、南京及上海的学者、评论家、作家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山留胜景 层楼宜更上——上影新时期电影的回顾和思考
收藏 引用
《电影新作》1989年 第5期 52-57页
作者:王纪人 吕晓明 
仿佛是一种期待或祝福,上影在新时期的初始之作叫《青春》。如果说这种象征意义只是片名的巧合的话,那么,现实却是毫不浪漫和严峻的。“文化革命”后的上影经历了艺术生命的复苏和繁盛,也遭遇到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它这十余年的盛衰浮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别样的哀愁
收藏 引用
《作品与争鸣》2007年 第12期 28-29页
作者:王纪人 
我在充分肯定管燕草的“后青春文学”的创意和实践的同时,也曾期待她小说创作的转型,因为单个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过久地固定在某一特定题材领域,否则难免会重复自己。虽然她的《偷窥男女的双重自白》已经突破了校园文学的局限,把笔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