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荣昌"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王荣昌作品选
收藏 引用
《东北史地》2000年 第11期 2-,65页
作者:王荣昌中国美术家协会南方艺术中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联网技术下电厂智能安防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
收藏 引用
《电子设计工程》2025年 第3期33卷 92-96,101页
作者:孙洪保 王荣昌 姚树义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1400 
为了满足电厂智能安防自动化监测的需求,研究物联网技术下电厂智能安防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采集电厂安防相关数据和改进D-S证据理论,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将数据存储至SDRAM中;经ZigBee无线网络将融合后电厂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阴极电子传递机制和氢介导强化措施
收藏 引用
《化工进展》2024年 第S01期43卷 504-516页
作者:陈高祥 王荣昌 蒋佳承同济大学生物膜技术研究所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是以微生物作为生物催化剂,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CO_(2))还原为有机化合物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可以帮助缓解大气温室气体并实现低碳循环生物经济和工业CO_(2)生物转化过程。本文介绍了微生物电合成系统中阴极与微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结构优化设计中的灵敏度分析
收藏 引用
《振动与冲击》1996年 第1期15卷 1-4页
作者:王荣昌 应稼年 王文亮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阐述了灵敏度分析在带有频率约束的结构优化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主模态局部化与非经典系统的灵敏性是结构设计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溶解氧浓度对连续流活性污泥工艺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化工学报》2011年 第6期62卷 1708-1715页
作者:王荣昌 司书鹏 郑翔 杨殿海 励建全 赵建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200125 
引言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渐突出,污水处理技术逐渐从单一去除有机物为目的的阶段进入既要去除有机物又要脱氮除磷的深度处理阶段[1]。然而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粉末活性炭水处理工艺的优化
收藏 引用
《城市公用事业》1999年 第5期13卷 18-19页
作者:王荣昌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介绍粉末活性炭水处理工艺的主要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工艺设备和设计参数两方面进行优化的措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船艇模拟训练战场环境三维视景的仿真设计及关键算法研究
收藏 引用
《舰船科学技术》2008年 第5期30卷 119-124页
作者:魏旭冠 朱利锋 黄浩 王荣昌镇江船艇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南京军区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上海200081 
在船艇模拟训练系统中,首先要解决好战场环境三维视景的仿真问题。结合某型船艇装备模拟训练系统的研制,讨论了战场环境三维环境视景的总体结构、软硬件设计,分析了三维视景的技术实现,并对所涉及到的三维坐标变换、视景投影、摇摆处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热点事件为案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串联教学实践研究
收藏 引用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 第29期40卷 148-149页
作者:王荣昌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 
在此之前,高中教师在教授不同教材里的知识点时,通常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引入课本自带的原有案例进行教学,讲授的课节内容各自独立化、模块化和分散化,不能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教材里相关知识点进行相互串联教学,形成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温度对生物强化除磷工艺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 第6期33卷 1535-1544页
作者:王荣昌 司书鹏 杨殿海 励建全 赵建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上海2001252 
以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规模生物强化除磷A2/O活性污泥工艺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对系统COD去除和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特别是温度对活性污泥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从(30.9±0.8)℃降低到(9.1±0.6)℃时,A2/O...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紫外偏振成像系统定标实验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21年 第2期16卷 138-148页
作者:曾献芳 贾镕 王孙晨 王荣昌 任帅军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信息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31 偏振光成像探测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 
紫外偏振成像技术在痕迹检测、宇航探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针对紫外偏振成像技术和系统本身,而针对紫外偏振成像系统定标方法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为了解决紫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定标问题,利用自研的紫外偏振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