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辉斌"
76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元代乐府诗的入乐问题
收藏 引用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4期30卷 60-65页
作者:王辉斌襄樊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何良俊的戏曲学理论——以其《曲论》为研究中心
收藏 引用
《阅江学刊》2013年 第3期5卷 142-148页
作者:王辉斌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何良俊的《曲论》是明代17种"戏曲论著"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戏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元诗歌变唐的特色与成就
收藏 引用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期31卷 52-57页
作者:王辉斌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学唐而变唐,是使诗歌形成自己风格与特色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金、元诗歌的变唐,是循着历史的脚步而行进的,因此从总的方面讲,可用"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八字进行概括。金代诗人因变唐,而使其诗歌形成了三个表现在艺术方面的明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梨园原》及其戏曲表演论
收藏 引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 第2期15卷 39-43,68页
作者:王辉斌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问世于清代中叶的《梨园原》一书,是中国戏曲论著史上唯一的一部专论戏曲表演的著作。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曾一度被"名曰《明心鉴》",后"复更其名曰《梨园原》"。书中《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之所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长安为花间词始地探论
收藏 引用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4期5卷 70-75页
作者:王辉斌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西蜀花间词派的形成,是受长安花间词创作影响的结果。长安的花间词创作,以温庭筠、裴等词人为代表,在前后长达约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花间词派,并对当时与后世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究心与录载北曲的佳构——论李开先《词谑》的戏曲学价值
收藏 引用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 第5期35卷 16-22页
作者:王辉斌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明代戏曲论著史上的李开先《词谑》,虽然是一部未竟之作,但全书四个部分之所录所载,实际上成为了李开先因"究心"而眷恋北曲的一种具体反映,一份有关戏曲学理论的重要记录。而"注重民间俗曲"、"推崇元人风味&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孟浩然的五排艺术
收藏 引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3期23卷 60-63页
作者:王辉斌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以五言诗尽美天下的孟浩然 ,其集中的五言排律 ,乃与五言古诗、五言律诗鼎足而立 ,它们各具特点又各有成就。体制多“六韵八韵” ,内容多为交往酬赠之作 ,艺术上以少用典、善用典为能事 ,用韵严守“长律”规则 ,是孟浩然五排所表现出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世贞《艺苑卮言》的乐府诗论
收藏 引用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1期32卷 43-48页
作者:王辉斌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王世贞之于乐府诗的批评,主要反映在《艺苑卮言》一书中。此书的"乐府诗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乐府艺术论"、"乐府诗人论"、"具体作品论",且各具成就与特点。王世贞对李东阳《拟古乐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收藏 引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 第6期29卷 59-65页
作者:王辉斌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英雄词人的“变调”
收藏 引用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 第3期 77-81页
作者:王辉斌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有“英雄词人”之称的辛弃疾,其豪情勃发、壮士昂扬的“英雄之记号”,自宋迄今,欢迎者无多。其中原因,与其为词坛“变调”而“非本色词”,被称为“长短句之诗”,“为后世叫嚣者作俑”,不合平仄音律难以传唱等有关。这表明“英雄词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