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王颖吉"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场域与创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探索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2024年 第2期 35-44页
作者:王颖吉 郭瑞琦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视听创意节目的探索
收藏 引用
《中国编辑》2023年 第3期 15-19页
作者:王颖吉 张小英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 
数字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传统文化视听创意节目取得了明显的突破,这类节目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的支持,在题材挖掘、创作观念、艺术表达、影像奇观制造、互联网传播及其衍生IP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探索,让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技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沉默到言说:新媒体环境下文物创意节目的观念变革与活化创新
收藏 引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3期60卷 118-125页
作者:王颖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201804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质遗存,它蕴含了历史时空中所发生的思想和事件,是承载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依据。由于新技术的赋能,文物不再沉默不语,而是借助新技术的解蔽作用得以重新活化,讲述自己的故事。“文物活化”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现状及创新路径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编辑》2023年 第11期 36-43页
作者:王颖吉 陈珣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短视频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短视频平台涵盖了多类主体所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典籍等领域所取得的“双创”进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技术媒体、具身认知与万物闪耀——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媒介现象学及其当代意义
收藏 引用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1期53卷 76-86页
作者:王颖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201800 
德雷福斯从技术现象学视角对技术媒体的迭代发展进行了哲学反思,形成了面向未来智能技术的媒体理论,这使他成为人工智能、互联网、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等领域最具经典性的学者之一。在德雷福斯看来,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在世存在,人们将会陷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Twitter上中国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动态与演化——基于中国扶贫议题的分析
收藏 引用
《全球传媒学刊》2023年 第4期10卷 53-72页
作者:王颖吉 时伟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以中国扶贫议题为案例,使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多元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本研究考察了Twitter上中国主流媒体账号与国际主流媒体账号和Twitter普通用户在10年间4个议题阶段的议程设置关系方向和强度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肉身的逃逸 VR数字实践的技术意识形态批判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17年 第10期38卷 54-60页
作者:王颖吉 黄端 
对于当代数字艺术实践,如何理解技术已成为首要问题。艺术探索要避免沦为简单的技术应用和商业实践,需要超越对技术的简单化描述,深入把握其内在机理及美学效应,这决定了艺术家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处理面对的技术形态,为整个创作奠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介、知觉与阅读——具身认知的考察路径与逻辑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20年 第2期 45-51页
作者:王颖吉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 
通过身体感知与想象模拟两种路径考察,可以发现,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作为不同的阅读载体,给阅读活动带来认知方面的不同影响。纸质书籍由于材质、阅读时的伴随性行为、文本完整性等特点,营造出深度阅读的空间,更利于专注且高质量的阅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说文物”到“文物说”:新技术视域下文物类节目嬗变分析
收藏 引用
《媒介批评》2022年 第1期 145-159页
作者:王颖吉 邓杰灵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新媒体时代以文物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进行着精彩的技术创新与文化演绎实践,从《国宝档案》到《国家宝藏》再到2022年虎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只此青绿》《金面》等众多优秀文化节目,文物类节目形态从原来的“说文物”模式逐渐演变为“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视角看纸阅读与屏阅读的差异
收藏 引用
《编辑之友》2020年 第4期 20-27页
作者:王颖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201804 
在当下全民阅读的实践中,人们既希望保持传统纸阅读的稳定高效,也希望发挥新兴数字阅读的方便与快捷。然而,从读者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上说,传统纸阅读和数字阅读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两种阅读的差别加以认知,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