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验证弹丸穿过天幕立靶时6个光幕响应时间是否一致,以提高测试设备测速精度,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天幕立靶光幕响应时间一致性的测量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该测量方法的模拟弹丸过幕信号源测试装置。该装置调用存储在ROM中的弹丸轮廓数据,经DA转换控制两路光源间隔亮暗变化一次,用于模拟弹丸依次穿过探测光幕所遮挡的光能量变化。利用信号采集与处理仪同步采集两路输出信号时间间隔,与装置设定时间间隔的差值比较完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输出两路信号的时间间隔与设定时间间隔间的差值均小于1μs,满足6个光幕响应时间一致性技术指标要求,该测试装置及测量方法可用于天幕立靶光幕响应时间一致性测量。
摘要:公共租赁住房作为面向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所提供的租住公共住宅,在当前国家号召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造计划。然而我国的公共租赁住房起步较晚,在规划、设计、建造等技术方面还缺乏经验,但面对如今较为旺盛的需求,有必要对这方面技术研究予以重视,文章便主要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微课近年来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也为大众所接受。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微课对于提高中职VB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在这其中微课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如何确定微课的资源结构,如何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出适合学情和课程的微课,笔者将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心得体会与同行分享。
摘要:在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下,渗透性的融入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分区、自然通风、采光设计、空间设计、被动式设计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了可持续建筑,使学生掌握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筑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数字化是建筑业推动“双碳”战略的重要引擎。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应用型建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引领建筑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新技术,也为建筑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以二维草图方式为主,与BIM技术的三维正向设计存在冲突,从建筑行业发展的角度,如何在教学中如何推进BIM正向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教学的本质和“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的“两性一度”金课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建筑学专业“BIM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基于教学“痛点”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秉承“技艺并重,理实结合”原则,建构以设计思维为导向、进阶式任务为驱动的“3+3+3”教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建筑学应用型人才。
摘要: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分析了"结构选型"课程在整个建筑学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及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研究。
摘要:专卖店是服装企业销售链条的终端,企业可通过专卖的形象设计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故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专卖店的店面设计。店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过往行人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并吸引他们进入商店购买。因此,服装专卖店的店面应该新颖靓丽,抓人眼球。本文将从服装专卖店的招牌设计、入口设计和橱窗设计入手,系统地分析服装专卖店店面形象设计的方法手段,力求创造出独特诱人的店面形象,以诱导人们进店购物,促进锵售。
摘要:在“双碳”目标下,建筑业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文章提出一种利用纸材料快速搭建临时帐篷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具体实施。该临时帐篷由支座、支柱、折叠梁架和顶棚四部分组成。该设计具有低碳环保、拆卸拼接方便、组件标准化、建构模块化的优点,可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延伸加建,调整顶棚遮阳遮雨范围。
摘要:根据给定的功能,对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设计,是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难点。以加法计数器的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其设计过程。采用D触发器进行加法计数器的设计,通过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使用Simulink软件进行数字电路仿真和验证,不仅形象生动,让学生容易理解,而且可以节约成本。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