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白彦波"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龙头石水电站库区干海子移民场地稳定性研究
收藏 引用
《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 第2期14卷 124-126页
作者:杨富莲 白彦波 罗选红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焦作454000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西安710054 
在掌握现有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勘察测绘及试验等综合分析结果,对拟建的干海子移民安置场地的稳定性及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不良地质问题的治理提供合理建议及技术依据,并对后期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龚咀电站水库塌岸模式研究
收藏 引用
《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 第6期13卷 268-270页
作者:白彦波 余鹏程 李渝生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 
利用已运行多年的山区型水库地质勘探、预测评价成果,在掌握库岸防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变形坡体的监测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塌岸及变形的分布、类型及形成条件等方面问题的实测调查,分析塌岸效应的形成机制及模式类型,确定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贵州省习水县二郎电厂厂址区稳定性研究
收藏 引用
《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 第1期14卷 205-207页
作者:白彦波 罗选红 余鹏程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西安710054 
在掌握习水县二郎区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通过对二郎电厂厂址区内水文地质、滑坡、洪积泥流-残坡积碎石土混合堆积体、岩土体的浅表层变形及断裂与地震危险性的调查研究分析,确定厂址区的稳定性,并做出结论及建议,为二郎电厂的施工提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苗尾水电站坝肩岩体倾倒变形程度分级体系
收藏 引用
《科技信息》2009年 第6期 61-62页
作者:白彦波 张良 李渝生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苗尾水电站坝址区地处澜沧江褶断体系东部近直立紧密型复式褶皱上,由千枚状绢云板岩及变质砂岩构成的坝肩岩体倾倒变形较为强烈,形成规模较大的倾倒变形岩体。本文通过对倾倒变形岩体的岩层倾角变化、拉张量、卸荷变形、风化特征、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DSP-MCU的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智能控制器的设计
收藏 引用
《电加工与模具》2008年 第3期 21-23,43页
作者:陈继明 吴仕鹏 白彦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控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设计了一种基于DSP-MCU实现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算法的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智能控制器,其能根据加工工艺指标和加工过程中采集的实时数据,自动完成对脉冲电源参数的调整。测试结果证明了控制器具有比较明显的控制效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治理分析
收藏 引用
《科技资讯》2013年 第19期11卷 115-116页
作者:余鹏程 白彦波 陈孝兵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 
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特别是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本文以某煤矿地质环境影响情况为例从水环境及水资源情况、发生地质灾害情况、还有对土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收藏 引用
《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 第33期10卷 87-88页
作者:白彦波 余鹏程 陈孝兵 闫川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 
华蓥山隧道洞身段穿越雷口坡组的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地表落水洞、溶斗、溶沟、溶洞、地下暗河多出现在该段。该论文拟对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论证,并对隧址区可溶岩地段岩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蓥山隧道岩溶地下水特征
收藏 引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年 第2期24卷 45-48页
作者:白彦波 余鹏程 陈孝兵 闫川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 
华蓥山隧道穿越雷口坡组的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对该隧道岩溶地下水发育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华蓥山隧道建设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苗尾水电站坝肩岩体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与发展过程
收藏 引用
《科技信息》2009年 第22期 I0317-I0318页
作者:白彦波 李湘军 余鹏程 李渝生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烟台市莱山公路管理局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苗尾水电站坝址区地处澜沧江褶断体系东部近直立紧密型复式褶皱上,由千枚状绢云板岩及变质砂岩构成的坝肩岩体倾倒变形较为强烈,形成规模较大的倾倒变形岩体。本文通过研究岩体倾倒变形破裂的力学机制与发展过程,为苗尾水电站坝址的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程场地的构造稳定性评价
收藏 引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 第2期22卷 79-82页
作者:余鹏程 李渝生 赵建壮 李正聪 白彦波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为开展关于工程选址的可利用性评价,建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模型。从地质结构、断裂活动、地震条件和应力特征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甘谷地进行构造稳定性评价。评价值表明目标地构造较稳定,符合实际情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