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白惠元"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国产动画宇宙: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与民族性故事世界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2年 第2期 52-67页
作者:白惠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产动画宇宙"是一种从古典神话传说出发的跨媒体故事世界建构,它以动画为中心,融合漫画、游戏、电视、电影、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形态,这些故事世界具有强大的文本再生产能力,相关文本具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形成固定的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岔口处话和解——评《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改编得失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7年 第1期 111-115页
作者:白惠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在中国,“冯小刚”三个字始终是电影票房的金字招牌,因为他来自民间,并且深谙市民趣味。当然,人总是渴望远方的,如此说来,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冯小刚愈发坚决的艺术渴望。近年来,冯小刚一直试图在作品中证明:他不只是稳赚不赔的商人,也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元中国”与文化离散——解读跨语际中国电影里的孙悟空符号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7年 第4期 57-64页
作者:白惠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本文以"跨语际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讨论孙悟空符号的文化翻译问题。在《刮痧》《静静的嘛呢石》《孙子从美国来》三部电影中,"孙悟空"引发了国族身份意象的生产。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内,"孙悟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白蛇传”电影的邵氏传统——以1926年天一公司影片《义妖白蛇传》为中心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3年 第5期 119-122页
作者:白惠元北京大学中文系 
本文以1926年天一公司的影片《义妖白蛇传》为中心,在"白蛇传"电影的变异序列中将其定位。《义妖白蛇传》开启的邵氏"白蛇"传统,表现为"邵醉翁(上海)——岳枫(香港)——李翰祥(台湾)"的传播路线图。以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万物生长》:双重凝视下的死亡美学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5年 第3期 46-48页
作者:白惠元北京大学 
李玉导演的电影新作《万物生长》改编自冯唐同名小说,然而,电影与小说却呈现出迥异的性别气质。从文字到影像,"万物生长"的青春符号常常被"死亡"阻断。在所有情爱场景中,"死亡"永远在场,并且一以贯之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邪魅硬汉:近年中国警匪片中警察形象的男性气质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8年 第2期 37-41页
作者:白惠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本文从"男性气质"出发,展开对中国警匪片的讨论。警匪片的类型诉求之一是塑造硬汉警察形象,但近年来的警察形象却呈现出邪魅气质,这种暗黑系创伤型人格是向女性市场迎合的结果。警匪关系从"双雄"变为"CP"...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第十一回》:先锋与媚俗的辩证法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1年 第3期 74-76页
作者:白惠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电影《第十一回》是"先锋戏剧电影化"的典型案例,它试图将诗意与世俗进行融合,却陷入更深的美学分裂。这基于三个原因:其一是乡村与城市的美学差异,用舞台上的"小资趣味"来展现农村往事;其二是大众与精英的融合尝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你好,之华》:怀旧、视觉地方性与东亚电影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9年 第1期 58-61页
作者:白惠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你好,之华》以"信"为线索,完成了对《情书》的经典重访:在电子时代写信,是怀旧的文化仪式,其目的是建构一种面朝过去、背对未来的"逆托邦";片中的空间呈现为无地域的"全球单城性&quo...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叛逆英雄与“二次元民族主义”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5年 第9期 50-54页
作者:白惠元北京大学中文系 
今年夏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超8亿的数据刷新了中国市场动画片票房冠军纪录,同时将“国漫崛起”真正标识为文化事件,因为《大圣归来》战胜的不只是好莱坞(前纪录为《功夫熊猫2》保持的6.08亿),同时是粉丝电影《小时代4》。作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性别·地域·国族——话剧《德龄与慈禧》的文化坐标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0年 第4期 142-151页
作者:白惠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旨在对话剧《德龄与慈禧》2019年"内地复排版"进行文化分析。从慈禧、德龄、光绪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出发,梳理本剧的接受史历程,进而确立性别、地域、国族三个基本的文化观察坐标。在编剧何冀平的艺术创作中,慈禧被"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