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邢继,研究员,现任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华龙一号"的降生,每一步都需要创新,每一处都要突破,而这些进取之力的背后,是邢继和团队人员十几年孜孜以求的逐梦;而进取之力的前方,则是邢继心中驻扎的核电梦——建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站。
摘要:科技发展过程中,争议、质疑和激辩如影随形,这使得科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科学进步。基因编辑、遗体头颅移植、人工智能等热点事件在2017年激起了阵阵涟漪,"设计婴儿"、大望远镜建与不建、上百篇研究论文被撤稿、马兜铃酸或引发癌症等争议不断。本文遴选10件2017年科学界、新闻界关注度较高的科技事件,以期为读者做一回顾。
摘要:超材料是一种特殊的人工复合材料或结构,通过对材料的关键物理尺寸进行结构上的有序设计,可以使其获得自然界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规物理性质。左手材料、光子晶体等超材料在隐身、天线领域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综述超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在军事、民用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摘要:随着统计建模、基础数学、计算机系统、芯片设计以及应用数学等领域投入的加大,以及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机器学习基础科研领域得以快速发展。作为人工智能的分支之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又推动了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机器学习是一种让计算机能够通过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性能的学科,可使计算机在未事先明确编程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反应。在过去10年中,机器学习已经在自动驾驶汽车,实用语音识别,有效网络搜索,
摘要:李冠兴,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誉总经理,核工业特种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反应堆燃料及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是核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摘要:崔维成,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现为西湖大学深海技术讲席教授、西湖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联合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深海探测技术。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都要依靠最先进的科技装备。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问题是发展海洋高技术。载人潜水器能够满足海底复杂地形下的精确定位、精细调查取样和近距离观察的要求,对于完成中国的国际海底矿区的勘探任务和开展深海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
摘要: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18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18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实现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发现促进晚期癌症恶化的新型红细胞样细胞亚群;证实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可追溯至212万年前;人工创建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实现对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揭示富锂巨星起源的一个可能机制;制备基于自组装亚微米结构的高效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在铁基拓扑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2)2018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北斗组网卫星搭载新一代氢原子、铷原子钟,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肺脏再生;"魂芯II-A"芯片发布,实际运算性能业界同类最强;首次合成阿波霉素,可应对超级细菌;通过叠层设计使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突破17.3%;中国运载火箭垂直回收制导技术试验成功;创建出新型超分辨成像技术,揭示细胞器互作新现象;基于有序间隙原子复合体设计出高强度高塑性金属材料;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装备,可加工22 nm芯片。3)2018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国际大科学工程SKA首台正样样机出厂,"地球之眼"配上中国天线;世界首台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通过验收,智能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诞生;中国超级钻机"地壳一号"以7018 m深度创造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中国自主研发的疏浚重器"天鲲号"交付使用;全球首台AP1000三代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世界首座大跨度高铁斜拉桥成功合龙,设计时速达350 km/h;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3个E级超算原型机系统完成交付,中国超算实现"三头并进";"嫦娥四号"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摘要: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评选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30项。(1)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揭示现代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发现主效耐碱基因可使谷物增产约20%;发现工业条件CO_(2)介导的有机氯析出;揭示灵长类动物演化之谜;精确测量迄今最亮伽马暴的高能辐射能谱;发现双壳类动物铰链内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发现压力下液氮温区镍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系列研究揭示人类衰老机制;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2)2023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成功制备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研发出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柔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制成功;开发丙烷脱氢耦合选择性氢燃烧制备丙烯新技术;实现用于通用DNA计算的可编程门阵列;研制出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实现无机材料的普适性3D打印;黏弹性无机玻璃制备成功;构建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培育全球首例“嵌合体”猴。(3)2023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世界首台“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调试安装;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通过验收;中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投产;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全球规模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承载最高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下线;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世界最深、最大极深地下实验室投入科学运行;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试航。
摘要:针对应用于遥控或命令辨别场合的跳码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非对称跳码算法。该跳码系统的加解密算法基于有限域GF(2m)上的多项式运算,采用了随机数发生器,能够完成汽车电子钥匙等遥控或命令辨别场合的跳码功能,并达到较高的安全性。文章主要介绍了加解密模块及发送端芯片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评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和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1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21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阐明新冠病毒逃逸抗病毒药物的分子机制;揭示鸟类迁徙策略变迁的遗传基础;绘制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化遗传图谱;实现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器的量子中继架构;揭示人体正常组织体细胞突变规律;实现超顺电弛豫铁电体中的超高能量存储;利用FAST捕获迄今最大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为揭示月球演化提供新依据;研制出系列高性能铂合金催化剂;高压合成毫米级极硬的非晶碳材料。(2)2021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自供电软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首次实现高性能的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研制出应用于哺乳动物成像的自适应扫描光场显微成像仪器;世界最大的小鼠全脑神经元数据集建成;12英寸超精密晶圆减薄机正式进入集成电路大生产线;国产宫颈癌疫苗、四价流脑结合疫苗获重大突破;SWQSIM实现每秒4.4百亿亿次的持续计算性能;开发出搜寻暗物质的超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新冠病毒监测、防治取得系列重要进展。(3)2021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中国三代和四代核电工程取得新突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海牛II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 km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全面投产;“海斗一号”跨入万米科考新阶段;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