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章柏青"
4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感受《棒球少年》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2年 第3期 91-92页
作者: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 
鲜明的韵律,明朗的色彩,抒情而昂扬的音乐和音响设计,大量的活泼的极富动感的镜头,使影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极强冲击力的、既赏心悦目又富有内在张力的影像世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艰辛的艺术跋涉——郑雪来的学术之路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0年 第5期 118-123页
作者: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 
电影学者郑雪来的一生是艰辛跋涉的一生。他青年时代投身中国抗日战争,在缅北战场为抗击日寇而战。他的学术之路自1951年从事电影、戏剧理论的翻译与研究起,历时近70年。郑雪来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理论的主将,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时政影片发展轨迹略论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5年 第5期 82-88页
作者:章柏青 
'时政'这一词古已有之,其意有二:一是作'时令'解.二是指当时的政治措施.本文借用'时政'一词作为影片的一种题材类型,其意是指与时事、政治有着紧密联系的影片.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至20年代底,中国电影与时政的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朴素是真的高贵——观电影《真心》札记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1年 第6期 9-10页
作者: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 
是一部描写人民医生吴登云牺牲个人幸福,扎根于我国日落最迟的地方--帕米尔高原乌恰县30多年,而且至今仍在为边疆人民真诚服务的影片.写真人真事的影片,难,写活着的真人真事的影片,更难.而却取得了成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焦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 第1期 78-82页
作者: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 
在我与贾磊磊主编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前言中,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分为6个时期,即195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时代;1960年代——中国电影的国家时代;1970年代——中国电影的政治时代;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意识与艺术精神──评八集电视连续剧《马寅初》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1998年 第9期 7-9页
作者:章柏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电影批评的困境与突围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1年 第2期 8-11页
作者:章柏青中国电影评论学会100029 中国艺术研究院 
时代的转换带给中国电影批评者新的思想困境与知识困境。对于时代我们是无力改变的,我们只能努力去改变自身。这种改变,其总体目标是为了走出困境。批评者的思想、知识要与变化了的时代与社会现实相适应,要与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电影实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获罪之由与发展瓶颈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7年 第3期314卷 48-50页
作者:章柏青 
钟老在1957年的获罪与鼓吹“观众”有关。在那篇《电影的锣鼓》中,他开宗明义就提出:“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之后,他列举了多部不受欢迎的影片的上座率,钟老清楚地讲明了他举例的“上座率”只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中国电影“十七年”的光彩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9年 第10期 16-18页
作者: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100029 
在新中国电影迎来60周年,中国电影正以从未有过的快速步伐走向新的辉煌的时刻,回顾新中国电影最初的“十七年”,一种既激动又感慨的情绪便会涌上心头。对于这“十七年”,评价各异。江青、“四人帮”之流全盘否定,认为是“文艺黑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影批评:在反思中前行——中国电影批评30年的演进与嬗变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8年 第12期 13-18页
作者: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00029 
新时期之初,中国电影批评一度异常繁荣,并将其主要模式——社会学批评,转换为以关注电影本身为主的电影本体批评。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批评走向多元化。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加速转型,中国电影批评已呈现危机,主要表现在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