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编辑杰"
42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泥”是传奇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1年 第2期 18-19页
作者:本刊编辑部(策划) 张振福 吉彦不详 
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泥土,是天地间最平凡、最常见的所在,可以滋养植物、泽被苍生,也可以构筑房舍、庇护生民,还可以烧制陶瓷、点亮文明之光。与此同时,泥土还激发了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从而诞生了泥塑艺术。泥人作为泥塑艺术最常见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机一杼,织造时代芳华--“乖幺妹”土家织锦产品展示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1年 第11期 28-29页
作者:本刊编辑 张甜甜 吉彦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开发有限公司 
艺术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土家织锦,是一门指尖上的艺术,是盛开在中华民族浩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在五彩斑斓的纱线上划过,一幅幅精美的土家织锦如同无声的乐章,在诉说着土家族的历史和图腾。他们没有文字,却把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木之华章:斗拱飞檐下的传奇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1年 第5期 16-17页
作者:本刊编辑 吉彦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 
延展起伏的屋顶、庄重敦厚的梁柱、层层叠叠的斗拱、出挑深远的飞檐……渗透着浓浓的中国风,榫卯之间尽显中国人对木构充分的理解和淋漓尽致的运用。中国的木构建筑,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优美线形,也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营造体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人的建筑史,是用木头写成的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1年 第5期 18-20页
作者:本刊编辑 吉彦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 
中国人,取木建成家。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一直用木头支撑着自己的家。中国人在建造居所时,始终对木头有着天然的依赖之情。木,长久滋养在中国的土壤中,它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营造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心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抟土为器 手捏百态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1年 第2期 16-17页
作者:本刊编辑部(策划) 张振福 吉彦不详 
泥塑,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是用泥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匠人们手捏刀拨,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了泥土全新的生命力,将看似普普通通的泥土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剖开古建给你看——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简述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1年 第5期 26-27页
作者:本刊编辑 吉彦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 
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伴随着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以木材为原料,以榫卯结构搭建,经过画草图、选料、烤干、下料、制作基台、树立柱、成柱网、建梁架、造屋顶、装修直至油饰彩绘等多道工序而形成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看,“泥塑”多快乐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1年 第2期 28-29页
作者:本刊编辑部(策划) 张振福 吉彦不详 
泥土对于我们太稀松平常了,但是在泥塑师手里却是有灵魂的,创作灵感大多数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张振福的泥塑作品,多以自己见到的农村人物肖像为题材,用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作品多半眯着眼、咧开大嘴,一幅淳朴欢快的憨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下翻飞掌中舞 以草做媒艺趣生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0年 第1期 16-17页
作者:本刊编辑 吉彦 
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平凡的美往往来自于劳动者的双手。一把麦草,几根秸秆,上挑下掐间摇身一变,瞬间就变换成了草帽、草篮、草扇等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莱州草辫,因源于莱州沙河一带的农村而得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美漆画从历史中走来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19年 第4期 18-20页
作者:本刊编辑 解莹 新绛县世拨金漆画研究所新绛县世杰拨金漆画研究所 
漆画工艺制品饱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一种采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艺术精品。漆画之美在于它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多样的技艺手法以及广阔的包容性。描漆似工笔之美,画漆似重彩之美,刻漆似版画之美,堆漆似浮雕之美,刮漆似油画之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振北:刀尖上的传承
收藏 引用
《科学之友》2020年 第7期 22-25页
作者:本刊编辑 吉彦 不详 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 
嵩山木雕始于先秦,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具有浓厚的汉文化特色,多见于建筑、装饰、家具、器皿、陈设和宗教等,为华夏木雕的肇始者,但就是这样的文化瑰宝,却差点儿成了沧海遗珠。2004年,嵩山木雕被河南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