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翁剑青"
7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艺术在乡建中的赋能与“润物”
收藏 引用
《公共艺术》2024年 第1期 71-76页
作者:翁剑青(文/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在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探讨艺术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与改造中的价值形态,分析公共艺术在乡建中的融入方式和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以区别于其他技术性、时效性的“赋能”特性。强调中国当代乡村社会在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共艺术与生产个体:兼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收藏 引用
《公共艺术》2022年 第3期 43-49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生产者个体在艺术创作和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地位。艺术的交流与共享中需要艺术家的个体经验、观念与情感。公共艺术并非追求认知与审美趣味的同质化和统一性,而是在制度条件下个体经验和思维与社会之间的分享、对话和博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地方·日常——2023(中国·东阳)中国雕塑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收藏 引用
《雕塑》2023年 第5期 15-16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公共艺术研究所 
手工艺美术产品的批量化、模式化和大众化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情形之下,已经不是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走向之下,更是如此。传统手工艺美术,并非就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之和谐与社会之和谐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5年 第10期 12-15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 
从传统的视觉经验及相关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艺术作品成败优劣的评析依据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表现中诸视觉元素的结构方式及比例关系是否得当,是否达到某种数理和心理上的和谐与平衡.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推出了构成优美与和谐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超越本体的价值含义——公共艺术的广义生态学管窥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9年 第9期 19-26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转型、重建及多元形态之下,在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普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的背景之下,环境景观和公共艺术的价值理念发生着深度的演变与突破。传统形式美学的地位以及以艺术本体为基点的价值判断正面临着质疑与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方艺术史学方法及观念的启示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7年 第10期 14-22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从学科研究的特点和方法论上看,艺术史研究不仅要注重对作品和资料的理性研究及考古分析,也依然需要凭借史学家直觉的审美再创造及人文情感的理解力,这是由该学科研究对象的非物质性所决定的。在强调艺术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技术性的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公园艺术设计品位
收藏 引用
《装饰》2000年 第6期 49-50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公园性质的确立和广泛的设立,是伴随着西方国家近代社会历史(主要指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以来)而展开的,是近现代城市化及市民文化的产物。在“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封建中国,公园以“舶来”的概念和形式,于二十世纪初在某些对外开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05年 第4期 103-109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著述的[1](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an.)一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运艺甫人 融会大成——追思袁运甫先生及其艺术之道
收藏 引用
《美术》2018年 第3期 63-65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 
当我们失去中国当代美术大家和敬爱的导师袁运甫先生之际,内心的伤痛、惋惜与思念实是难以言表。而当我们追思和回顾袁运甫的艺术人生及其心路历程时,面对大量留存下来的实物、文献、事件和话语片段,部清晰地显现着这样一个事实:在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现当代雕塑形态的流变与多元趋向——以70年中国城市雕塑发展为研究对象
收藏 引用
《美术》2019年 第9期621卷 13-17,12页
作者: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雕塑艺术形态的演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的。改革开放以来雕塑艺术的功能与观念形态,从20世纪50年代后延续的纪念性及意识形态化的艺术生产,逐步演变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对于雕塑形式语言及城市美化等问题的关切。随着90年代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