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聂振斌"
4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梁启超的“美文”研究及其开创意义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08年 第3期 133-138页
作者: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所谓“美文”,是梁启超对中国文学中的韵文的称谓,尤其诗歌更集中了“美文”的特点。诗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古人对诗的批评、研究,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诗话”。这种形式很灵活,内容也比较随意,因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批评,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代生命哲学与中国艺术生命论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6年 第2期32卷 29-37,68页
作者:聂振斌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三大范畴——和、气、易象,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生命本体,是中国艺术精神表现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国艺术风格形成的本源。中国把人的生命意识作为根本内容,其表现形式也不是认识论那种纯粹抽象形式,而是美感形式即生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与人生的现代美学阐释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 第1期 199-204页
作者: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古代艺术以咏叹人生、描写人生为根本主题,神话故事、宗教题材占极次要的成分,艺术—审美境界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精神世界,与西方古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旧体诗堪为的例。这种民族艺术传统到了现代,由于美学家的阐释和倡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儒道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的形上追求
收藏 引用
《哲学研究》1998年 第9期 49-54页
作者: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 第5期 45-50页
作者: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00732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一是从主客两个方面建立了乐的本源论;二是从形式创造切入论述了乐的审美特征;三是从乐与礼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乐的功能;四是博采众家之长构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2005年 第3期 14-21页
作者:聂振斌中华美学学会 
对古代礼乐教化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传说中的五帝之乐是可信的,而夏商周三代实施礼乐教化则是信史。西周时代的礼乐教化是政治、道德、艺术、审美的综合形态,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还是教育的重要科目。礼乐教化至春秋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艺术生命的创化与本质表现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5期 91-100页
作者:聂振斌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艺术生命创造是生命精神的活动,其成果作为人类生命意识即生命本质力量最为直接的对象化,最生动真实地表现了人的生命精神。艺术生命根源于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万物所形成的对象化关系,是人的生命意识与客观存在之"物"互动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理学家的理趣与艺术情趣
收藏 引用
《哲学研究》2004年 第6期 66-70页
作者: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理学家,大都是严正的道德家,对于艺术创作与审美娱乐很有些瞧不起,甚至认为不正当。他们在哲学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道”与“理”,乃是一种超越感官的道德本体。这种本体世界的实现,是通过对感官欲望的否定而达到的,即“存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生理想与美感——艺术教育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 第4期 158-164页
作者:聂振斌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中国文化理想是人生理想而不是宗教理想,理想教育是美感-艺术教育。美感-艺术教育是理想的树立、信仰的必由之路,中西方皆是如此。但是,由于美感的根源不同,艺术的价值取向不同,中西方理想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归根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语言·意象·意境─—谈诗集《太阳雨》中意象的运用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 第3期 43-46页
作者:聂振斌 
语言·意象·意境─—谈诗集《太阳雨》中意象的运用聂振斌1读了牟心海同志最近出版的诗集《太阳雨》,觉得诗人在诗艺开拓上又有了新的进步。无论是在语言的锤炼上,还是在情感的抒发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是意象的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