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聂本洲"
5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城市情境与当代艺术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5年 第1期 94-101页
作者:宋轶 聂本洲 
“生产”的情境“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生产”这个词在艺术实践中的正面意义往往是指:在批判惯性思维的基础上,各种可能性不断相互作用的“生成”状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介入社会之年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1年 第1期 82-85页
作者:孙冬冬 聂本洲《艺术界》 
2009年的岁末至2010年的头几个月,北京的艺术圈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艺术区拆迁以及维权。因2009年上半年新一轮的朝阳区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储备的需要,区内五环外大部分乡、村用地面临拆迁改造,这也意味着按照中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朝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不同的角度抵达现场——与邱志杰的一次对话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3年 第3期 110-117页
作者:苏伟 聂本洲 
从90年代以来,邱志杰就对艺术创作的形式问题保持着持续发问。在90年代,艺术家对艺术媒介普遍存在创作焦虑感的背景下,他批判了本土语境中观念艺术的存在状态,也质疑了从图像到意义的阐释方法。这种发问方式,同样辐射到他对行为艺术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2年 第4期 160-169页
作者:林昱 聂本洲不详 
鸟头是谁?从"乌头"出发,这个怪异的名字或许已经预示着一种不一样的艺术家创作和艺术家身份的实践方式。两位艺术家从2004年就开始合作进行艺术创作,随着鸟头这个名字的建立,季炜煜和宋涛作为个体艺术家的存在渐渐隐没,其中一个表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冰峰:末日中的艺术世界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3年 第1期 104-107页
作者:聂本洲 
当我们驱车从台北向市郊的另一城市新北进发时.坐在前排的主人、艺术家陈界仁便开始不断地介绍沿途风景.比如一些资本操作下的新地景、一处多年面临拆迁冲突中的麻风病院等等,话题顿时就变得严肃和沉重起来。这些都可以视作现场观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A的美院故事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4年 第6期 104-113页
作者:YK 聂本洲 
在讨论艺术教育时,表达实际感受的学生声音往往是缺失的。年轻艺术家YK所写的《A的美院故事》恰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报考美院之前学生受到的各种影响,以及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同时面对惯性的艺术教育、新出现的当代艺术教学、艺术市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方法到文化:“没顶”的系统实践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4年 第1期 142-153页
作者:鲁明军 聂本洲 
2007年前后,艺术博览会成为一种新的资本运作方式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是年9月,徐震在迈阿密博览会量身创作了《香格纳超市》。他在博览会现场开了一个中国超市,他抽掉了所售全部货品内部的货物,只剩包装陈列在货架上以供销售。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远去的独立精神:黄尧的漫画艺术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1年 第5期 118-126页
作者:肖小兰 聂本洲不详 
漫画在现在的中国,其社会认识和批判的天性已经萎缩。上海美术馆于2011年8月举办的黄尧艺术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独立精神、既冷静揭批社会痼疾又热忱鼓动社会救亡的漫画家样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造”的“再造”:被观看的乡村政治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2年 第5期 88-101,92+22页
作者:倪昆 聂本洲实验工作坊 
“昆山在造”所涉及的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既不典型,也不孤立,而是一种蔓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正因如此,“昆山在造”以及与之类似的艺术介入社会项目,其持续性的一面才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样”的逻辑:论林天苗新作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1年 第6期 140-147页
作者:林昱 聂本洲不详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装置艺术家,林天苗在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从事创作时,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准装置的形式、材料的转换来挖掘新的视觉可能性。现在,她开始在同样的基础上表达更多的东西,比如共生、分裂、重组。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