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肖向明"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魔幻传奇:论新时期小说“民间信仰”书写的审美趋向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17年 第11期 153-159页
作者:肖向明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民间信仰的文学介入与艺术想象,给新时期以来的相关作品带来了一种新的美学景观,如非现实、神秘化、传奇性等等。这种审美趋向使这些作品能够突破一般现实主义视域,在非现实的灵动空间中自由书写,获得了崭新的创作经验和审美愉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知与风尚的双重追求——香港学者散文艺术阐释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 第3期 107-111页
作者:肖向明 
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香港学者散文一方面继承了五四以来学者散文亲切高雅的文风,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随笔机趣理性的特点,从而摄溶创化,别具自己的艺术特色:不一味拒绝普罗文化的合唱,有意识地接近民间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信仰文化与鲁迅、周作人的文学书写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 第6期 122-135页
作者:肖向明复旦大学中文系 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200433 
本文透过鲁迅和周作人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文化心态和文学写作,用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去"重读"鲁迅和周作人在他们分别借"民间信仰"的描写达到启蒙的、民俗的、审美的目标,不过,鲁迅表现出多维塑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俗·启蒙·审美——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取向
收藏 引用
《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 第1期 147-152页
作者:肖向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民间信仰不仅成为现代文学"驱妖打鬼"的启蒙对象,而且它是一种潜在反映民众世俗欲望、人性人情的民俗抒写。民间信仰的"现代"文学参与,接续和深化了现代文学幽魅神秘的美学色彩。中国现代文学尝试和探索了民间信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含魅”的现代虚构与想象——鬼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呈现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07年 第4期 82-84页
作者:肖向明复旦大学中文系 
在新时期作家(如韩少功、残雪、贾平凹、莫言等)以及香港作家李碧华、台湾作家朱天心等人的创作中,驳杂的鬼文化因素渗透其间。用“现代性”的眼光,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笔下的“鬼”的考察与分析,发掘这一绵延不绝的民俗资源对于当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鬼气”与“鬼趣”——论鲁迅和周作人“与鬼对坐”的不同文学思考
收藏 引用
《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 第5期 98-103页
作者:肖向明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 
以人鬼纠葛为视角,考察和分析鲁迅和周作人如何面对自己、面对民众的文学思考,"鬼气"和"鬼趣"作为研究他们内在思想及其复杂状况的关键词,可以发现他们"虚妄人生"与"生活之艺术"、启蒙与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原乡神话的追梦者——论沈从文的原始宗教情结及其文学感悟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 第3期25卷 110-115页
作者:肖向明复旦大学中文系 
沈从文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灵感主要来自充满原始宗教信仰的湘西苗族之乡。从他文学呈现的神巫、傩戏等极具原始意味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行为、仪式中,可以透视出他对都市文明里的人性倍感困惑与失望之后,去故乡"招魂",潜隐着对&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穿越沉重的肉身:古代戏曲的“鬼”文化想象略论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9年 第4期30卷 80-84页
作者:肖向明复旦大学中文系 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代戏曲的"鬼"文化想象在艺术功能、形象塑造尤其"女鬼"形象、戏曲改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与鬼的双重形象在一个"想象的现实"中达成理想实现和审美想象。而以《李慧娘》为代表的"鬼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启蒙”的“民间”力量——论鲁迅、周作人的“鬼文化”文学书写
收藏 引用
《天府新论》2008年 第4期 138-144页
作者:肖向明复旦大学中文系 
透过鲁迅和周作人对"鬼文化"的不同文化心态和文学写作,用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去"重读"鲁迅和周作人的人与"鬼"纠葛的复杂形态。可以发现,鲁迅始终坚持着民间信仰的"启蒙"价值,而周作人则在&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论“土改”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民俗审美
收藏 引用
《扬子江(评论)》2015年 第1期 71-76页
作者:肖向明 杨林夕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 
“解放前后”时期是中国前途和命运大转折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权博弈与随之延续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时局剧变的轨迹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自然呈现出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变革与保守等相互对立的现实状况及其艺术反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