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胡薇"
15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创意,彰显戏剧的魅力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2年 第1期 55-57页
作者:胡薇不详 
自上世纪80年代首演以来,由台湾表演工作坊制作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已经多次被搬上舞台。这出以离合之情来写人生、写情感,亦悲亦喜、古今交错的“拼贴式”戏剧,不仅曾引发了两岸三地诸多观者无尽的遐思与反省,风靡华语戏剧界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回归戏剧本体——来华演剧热潮带给我们的启示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6年 第5期 26-32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中国戏剧市场整体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不仅原创作品大幅增加、舞台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戏剧的创排也日益多元化,令不同观演群体的专业院团、艺术中心、民营剧场的戏剧制作得以并存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11年欧洲戏剧奖巡礼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1年 第5期 40-44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2011年剧奖暨第十举行。作为俄罗斯的艺术展的重要城得堡大话剧年剧院、彼得及俄罗斯最院等80多个剧中一直都欧洲戏的一个奖项,4月12至17日,第十四届欧洲戏二届欧洲戏剧新现实奖在圣彼得堡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是俄和文化之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抓住戏剧的本质——对香港话剧团《亲爱的,胡雪岩》(2018演出版)的反思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8年 第12期 7-11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 
9月下旬,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了香港话剧团的粤语话剧《亲爱的,胡雪岩》(编剧:潘惠森、导演:司徒慧焯),本年度的演出是2018年重新排演的版本。该剧取材于清末著名商人胡雪岩在政商战场上几十年间叱咤风云的故事,但主创却另辟蹊径,并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当下戏剧创作与评论的点滴思考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21年 第4期 4-9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 
近年中国戏剧的演出市场日益红火,不仅各级国有专业院团、艺术中心不断推陈出新,抢占在主流戏剧中的地位,而且各种演出机构、团体组织和民营剧场,也在不断拓展着自身商业演出份额的同时,甚至操办起了从国际到乡村、各式各样、各个层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青春“遭遇”传统——观“青春版”京剧《鼎盛春秋》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2年 第9期 94-96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 
由谭派和裘派传人谭正岩与裘继戎联袂主演、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复排的谭派名剧《鼎盛春秋》,终于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登台亮相。虽然,演出方谦逊地将之定名为“复排”,但新版《鼎盛春秋》历经十五稿的剧本修改以及在舞台艺术处理上的反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探索民族化、个性化的戏剧表达——反思话剧《白鹿原》的创作得失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3年 第1期 40-43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自上世纪90年代发表以来,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一直拥有着极高的关注度。由于原小说的情节线索纷繁、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以及时间跨度较大等原因,很多人都认为:长篇小说是《白鹿原》最好的艺术承载形式,任何试图将之改编为其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舞台写作”的加减法——评北京人艺《名优之死》2018年演出版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9年 第3期 18-22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 
田汉先生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名优之死》,创作意图始于书写名伶的故事,主题则在他对于作品的增改修订过程中,与社会现实不断地贴近,从艺术至上主义进而深化、转变为展现社会的黑暗吞噬一切美好。而如何开掘这部"故事是莫须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改编热”背后的忧思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1年 第5期 4-6页
作者:胡薇 
大多数的演艺团体和影视公司之所以纷纷把目光投向名著、经典的改编和翻演等,其根源就在于当下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创作力匮乏,以致优秀的原创作品严重缺失。很多人开始悲叹:这是一个原创力枯竭的时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外青年戏剧舞台上改编的得失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5年 第3期 4-13页
作者:胡薇中央戏剧学院 
随着戏剧市场的繁荣,各种形式的戏剧演出越来越多。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戏剧的创作与演出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全民对于戏剧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作为中国当代剧坛的生力军,青年戏剧人的队伍迅猛壮大着,他们虽分属于非职业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