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作者=苏经宇"
57 条 记 录,以下是51-60 订阅
视图:
排序:
基于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的消能减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24年 第3期40卷 20-31,99页
作者:王晨辉 彭凌云 陈华霆 孙天威 高杰 薛彦涛 苏经宇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405 广州大学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405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4 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1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 
减震结构具有非比例阻尼特性的特点,采用强迫解耦法对其进行振型分解计算时忽略阻尼矩阵非对角元素可能会造成计算精度较低。本文提出了减震结构的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CCQC),给出了复振型地震作用的惯性表达公式。基于某消能减震结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汶川地震谈学校建筑的抗震防灾
收藏 引用
《小城镇建设》2010年 第12期28卷 84-86页
作者:马东辉 郭小东 苏经宇 王志涛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通过总结国内外多次地震中学校建筑物的震害情况和对汶川地震中学校类建筑物震害的分析,从设防标准、结构体系两方面分析了学校类建筑物破坏严重的原因,提出今后新建学校建筑设计的抗震防灾思路和在役学校建筑的抗震加固对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
收藏 引用
《当代建设》1997年 第1期 12-14页
作者:曾德民 苏经宇 樊水荣 马东辉国家建设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城镇防灾减灾工程规划标准研究
收藏 引用
《安全》2006年 第3期27卷 3-6页
作者:马东辉 郭小东 苏经宇 周锡元 汤铭潭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小城镇是城镇防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重视,在国家科委“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小城镇规划标准体系”研究中,提出了针对小城镇防灾减灾工程规划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系列讲座之一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收藏 引用
《工程抗震》1996年 第3期 37-41页
作者:曾德民 苏经宇 樊水荣 马东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 
本文回顾了传统抗震设计理论和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过程,随即介绍了基础隔震的原理、系统组成和系统评价的要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础隔震结构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的地震作用及效应组合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24年 第1期40卷 118-126页
作者:彭凌云 官亚西 苏经宇 谭平 陈华霆 石路炜 王晨辉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试验室北京100124 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北京100124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405 广州大学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405 
为解决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因非比例阻尼不宜直接采用我国抗震规范加以计算的问题,推导了隔震结构复振型响应的振型参与系数、振型的实数表达形式,基于隔震结构刚度、阻尼、质量矩阵与其动力特征的内在联系,给出了复振型地震作用的惯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浅析
收藏 引用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 第6期30卷 13-18页
作者:王志涛 田杰 苏经宇 马东辉 郭小东 王威北京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中心北京100124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 
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的调查,从地表破裂带、地质灾害、地面震动三方面对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议了减轻建筑物震害的有关对策,以期为今后建筑选址及抗震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