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文徵明(1470—1559)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他出现在当今的每一本中国艺术通史里,并以“明四大家”之一的称号成为明代绘画展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当我在“中国艺术史:1400—1700年”课上被学生问道:“究竟谁是中国当时可比拟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的大师?”(这个问题意味着:“谁是我应该第一个记住的经典人物,以便开始对这段时期的画坛有所认识9”)文徵明则是我不得不简单回答问题时的答案。文徵明的生卒年与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几乎一致,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为有趣。
摘要:前文《何谓绝对可持续性》介绍了我们在思考建造可持续性时对其含义产生的新理解。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相关策略对未来的建筑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条件可能有哪些影响(图1)。新的可持续实践将如何影响我们思考、设计和建造建筑的方式?基于地球边界的概念,绝对可持续性的审美和感官体验将是怎样的?在建筑世界中,绝对可持续性看上去、闻起来和给人的感受将是怎样的?
摘要:我未曾有幸与基普·欧莫拉德面对面交谈,但我曾在他创作的面孔前沉思,那些看似反光的表面让我着迷。我知道在油画布上用油画颜料画出金属的光泽感有多难。基普艺术中的那种感染力来自它原生态的艺术表达,那种朴素中的神秘与普世图式中的独特性。罗恩·英格利希(以下简称"罗"):请问在您的艺术作品中,个性体现在什么方面?
摘要: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同时也对当地的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本文以内蒙古旅游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当前该地域旅游产品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产品地域色彩不明显、品牌意识淡薄等。在此基础上在文章第三部分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面、体验文化方面、生态理念方面提出了破解对策。
摘要:当众多竞争品牌为人们的健康.吸引力和活力大颂赞歌,并争个你死我活之时.已有34年历史的莎莉沐浴产品却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出现在每个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摘要:柯律格是中国明代艺术史研究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这位风格上我行我素的艺术史学家尤其擅长从文学与社会的角度切入艺术史的维度,以鲜明的格局意识、捕捉历史细节的眼力将中国艺术史纳入到世界艺术史的整体视野和结构中。
摘要: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近期计划展出一件宋代观音菩萨坐像,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需深入的研究、分析和保护。因为该雕像年代久远,又囿于有限的保护技术,已在库房中尘封30年。从错综复杂的历代修复彩绘中辨明其原始彩绘的真实面目,然后尽可能修复观音木雕的原始样貌,十分具有挑战性。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极易破坏的层层彩绘,还来自于打破以往人们的传统错误认知。修复工作需要在结合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由于缺乏应该如何看待这类文物的共同参考框架,一系列关于保护材料、技术、专业术语等问题相继涌出。本文讨论了一件文物在脱离其文化语境和未获得大量同类文物的信息的背景下,在共享这件文物真实性和美学信息方面时,保护和阐释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的策略。
摘要:批评家和哲学家时不时会被一个问题困扰:电影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独立,指的是电影从戏剧中独立出来,因为电影借用了大量的戏剧传统。[1]由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摄影能不能再现事物?我将论证:摄影无法再现事物;即使电影里有再现,它也不是来自摄影。电影是戏剧类再现作品的摄影,它不是,且不可能是由照相生成的再现作品。
摘要:黄色是最残忍的颜色。从19世纪中期开始表示懦弱,而在此之前,黄色通常被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用来描绘冷酷的叛徒加略人犹大,他奸诈的一吻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饱受折磨。
摘要:20世纪80年代,在《挪威现代建筑》一书首章,挪威建筑史家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语含讥诮地写道:“挪威现代建筑存在吗?如果我们翻阅当下的现代建筑史著述,如尤迪克(Jürgen Joedicke)、贝内沃罗(Leonardo Benevolo)、塔夫里(Manfredo Tafuri)或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的作品,答案是否定的。丹麦、瑞典、芬兰的现代建筑肯定都有一席之地,而挪威则被排除在外。即使1982年版的四卷本《麦克米伦建筑师百科全书(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s)》中,也没有一个挪威人的名字。……而早在1925年,当其他北欧国家还没有出现任何现代建筑,挪威已有大量重要现代作品应时而生。”他进以分析指出,挪威现代建筑师群体中,没有像阿尔托(Alvar Aalto)于芬兰、阿斯普伦德(Erik Gunnar Asplund)于瑞典、雅各布布森(Arne Jacobsen)于丹麦这类人物。挪威建筑师总体人数不多,缺少发达的建筑批评与理论探讨专业环境,加之挪威人固有的内敛自足心态(易卜生语),大多挪威建筑师甚少与外界交流,从别处汲取灵感,这些都使得这个专业群体的作品较少为外界所知。1而在1997年,当挪威建筑师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作为北欧国家第一位获奖人荣膺普利兹克建筑奖,上述尴尬局面或多少有所改观。当然,如果考察其行迹,无论是费恩早年即在挪威国外享有的知名度,还是他与伍重(Jørn Utzon)、建筑电讯派(Archigram)的库克(Peter Cook)等彼时欧洲先锋派建筑师的密切互动交流,乃至他在设计创作中从不惮于在其文化背景之外的广阔领域汲取养分,这种开放性在彼时整体偏于内向自足的挪威建筑师群体中无疑也属于异数。本期这篇对费恩的访谈,由《挪威建筑评论(Arkitektur N)》杂志前主编英格瑞德·阿拉玛斯(Ingerid Helsing Almaas)女士于1997年9月18日在费恩的奥斯陆事务所完成,是阿拉玛斯所撰《挪威当代建筑指南(Norway:A Guide to Recent Architecture)》中的一部分。2010年,这篇采访的挪威语全文由原作者翻译成英文后在***上线,以面向更多国际读者。2费恩:人必须坚强,才能应对好建筑People Have to be Strong to Cope with Good Architecture:An Interview with Sverre Fehn文/[挪威]英格瑞德·阿拉玛斯Ingerid Helsing Almaas译/许东明XU Dongming从这篇1997年的访谈文字,略能窥见费恩这位挪威建筑师的专业观点和个人性情,其于访谈中的对答,既有冷峻严肃不拘流俗的风致,也不乏幽默风趣的俏皮。当然,其中所谈及的一些看法,读者如有关于费恩更丰富的背景阅读,会更易理解。另外,针对这份珍贵历史文本的口述访谈特色,译者力求在迻译准确可信基础上,尽可能让汉译行文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最后,谨在此特别感谢本文原作者、挪威设计与建筑研究中心(DOGA:Design og arkitektur Norge)的阿拉玛斯女士和《挪威建筑评论》杂志惠赐中文翻译使用授权,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代赟老师和“群岛Archipelago”工作室周伊幸老师就译稿所做的悉心校订。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